<
头闻号

南宫市狼冢店益达化工厂

氯化物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最开始提出民贵君轻的人&#8212;孟子)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最开始提出民贵君轻的人&#8212;孟子)
发布时间:2025-01-15 08:03:56        浏览次数:5        返回列表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城人,是鲁国贵族的后裔。三岁时,父亲去世,看着母亲织布维持生计,所以没落的贵族孟子的童年生活比较贫困。

很多人了解孟子,都是通过那个金典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来了解的。孟子的家原本住在靠近墓地的山边,孟母看见儿子非常喜欢模仿玩丧礼的游戏,于是搬到了城里。住在了市场的附近,孟子看到了商贩们做生意,就又和人玩起了吆喝买卖、讨价还价的游戏,孟母想也不能让孩子在这儿成长,便又搬到杀猪宰羊的屠宰场附近。结果孟母又学起了屠宰猪羊。最后,孟母把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看见读书人言行非常优雅,就开始主动学习诗书礼易,孟母一家这才定居了下来。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孟子向往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仰慕孔子的学问,且认为自己是一个圣人。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战争让他目睹了普通老辈子的悲惨命运,于是提出了“王道”理论,告诫统治者要善待自己的老百姓。

孟子先后游说过齐国、宋国、鲁国、腾国、魏国等。公元前320年,魏国遭受齐、秦、楚三国的打击,国势危急。国君梁惠王希望重整国威,孟子听说后赶往魏国。梁惠王跟孟子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梁惠王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孟子打了比方:“有两名士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一百步的。”孟子的意思是梁惠王跟其他国君一样好战,老百姓怎么能增加呢?孟子反复向梁惠王提出国家要施行仁政,发展生产,减免税负,这样慢慢的老百姓才会增多。

晚年的孟子回到故乡教学,从事教育和著作,有《孟子》一书传世。

孟子的一声跟孔子真的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是小时贫困,少时好学,中年时期颠沛流离。都为了自己政治理想而奋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老了,都是教书育人,最后著书,成为“圣人”。这就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儒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