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闻号

寿光市泉成机电化工有限公司

氯化物|其他未分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张若澄笔下的燕京八景以及乾隆八景诗欣赏)
燕京八景是谁题写的(张若澄笔下的燕京八景以及乾隆八景诗欣赏)
发布时间:2025-01-26 17:55:46        浏览次数:1        返回列表

张若澄(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年间人),字镜坚,一字铄雪,号款花庐主人,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擅长水墨山水、花卉。

燕京八景一说始自金《明昌遗事》,当时金章宗完颜璟将燕京的八处风光名胜选定为燕京八景,即“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和“金台夕照”。“燕京八景”历金、元、明、清四代,又有称“燕台八景”、“燕山八景”、“京师八景”、“京畿八景”者,虽景点相同,八景的名称在不同时期则有所变化。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曾御制《燕山八景诗》,将八景定名为“琼岛春荫”、“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居庸叠翠”,沿用至今。

琼岛春荫:金代金世宗建造了太宁宫,规模十分庞大,范围包括今北海、中南海及东西两岸的大部分地区。太液池两岸宫殿林立,琼华岛上建有广寒殿等,点缀着从背诵艮岳御园掠来的大量太湖石。其美景被金章宗命名为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荫”。金代末年蒙古军队攻占了太宁宫,成吉思汗将琼华岛赐给邱处机辟为道院,改名万安宫。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手书“琼岛春阴”碑,原立悦心殿前,后又移琼华岛东侧半山。根据《周易》:三百四十八爻,东方为春,稼禾聁雨,雨降于阴的说法,改立在白塔山东麓。碑上刻有乾隆帝所作的诗文,其中:“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白塔山总记》和《塔山四面记》,分别立碑于琼华岛南麓的引胜亭和涤霭亭内,记载了白塔山的沿革,燕京八景的历史和琼岛春阴建碑原委以及白塔山的四面景观。

琼岛春荫

太液秋风:指太液池的景色,太液池位于中南海。中南海至蜈蚣桥,北至金鳌玉栋桥,是中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以万宁宫为中心另建大都城,并把万宁宫区的湖泊定为它的太液池和西苑,在西苑内重设琼华岛,太液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手书“太液秋风”碑立于中海水云榭,并在碑背面的诗为:“微见商飔苹末生,镜栏玉蝀影中横。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爽入金行闾阖表,波连瑶渚趯台瀛。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昔情”。

太液秋风

玉泉趵突:玉泉山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晶莹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由于这里水清而碧,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当初定名“玉泉垂虹”,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清代时,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乾隆初来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所以改名为“玉泉趵突”。并留诗“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玉泉趵突

西山晴雪:西山晴雪主要泛指西山雪景,北京西北郊的西山山脉素称“神京右臂”,早在金代,就有西山积雪之说。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燕京八景”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西山晴雪

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当年这里树木荫郁,花草茂盛,为古人郊游之胜地。

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

蓟门烟树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乾隆曾到过卢沟桥,并写有《过卢沟桥》诗:“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又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夹镜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卢沟晓月

金台夕照:又称道陵夕照,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金代定都后,海陵王选址大房山云峰山修建金帝陵墓。云峰山又称三峰山,俗称坟山,古有“幽燕奥堂”之誉。这里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九条山脉奔腾而下,号称“九龙”。山巅林木隐映,云雾苍莽,山间隘口处泉水淙淙,长流不息。金朝帝王陵墓依云峰山南麓而建,绵延百余里,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个规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金陵在金元之际已遭破坏,到明代因年久失修,仅有残迹。现为北京的一处遗址景观。

乾隆依据历代的诗及其有关记述,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诗,概括了黄金台的历史情况。诗曰:“九龙妙笔写空蒙,疑是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睾然高望想流风”。并立“金台夕照”碑于朝阳门外关东店苗家地教场。

金台夕照

居庸叠翠:位于北京西北,是长城三大名关之一,有南北两口,南为南口,北称八达岭。中间是一条长达十余公里的山涧溪谷,俗称关沟。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故有“居庸叠翠”之名,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盛世祗今无战伐,投戈戌卒艺山田”。也许乾隆认为自己诗写的很美,或是想对此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写赋诗:“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