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之夜,竹影摇曳,俯身铿锵一个千古奇案就这么发生了,皇位只有一个,于是不得不争,争起来必定你死我活,宋皇室也一样穷凶极恶,丝毫不亚于前代,但赵家人更是善阴谋的把戏,于是发起东京的谋篡。
未闻服役千里的战役,只留下一个个千古奇案,让人怒不得恨不得,但平淡之中充满杀机,所以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烛影斧声便是这一案之一。
中国正统的皇位传承顺序,应该是父辞子继,而宋朝第二个皇帝却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兄终弟继是不正常的,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传说,赵光义也是武将出身,但后周时,地位比老兄低多了,那时,兄弟俩感情很好,闲时常常一起喝酒聊天,哥哥武艺较强,而弟弟喜欢读书,取长补短,一起策划搅动天下英雄气概溢于言表,一次,弟弟生病,哥哥为他烧艾条灸穴位,弟弟熬不住大叫,痛死我了,哥哥心疼的说,忍着点老弟来,哥哥与你共痛苦,于是在弟弟身上烧一下,就在自己身上也烧一下,直到治疗完毕,手足之情使赵光义感动的热泪盈眶,从人情角度看,那可真是黄金时代,赵匡胤在陈桥驿披上黄袍,老弟也出了力又有卓越的治国才干,因此一直身负重任当过开封尹封为晋王,位在皇帝之下宰相之上。这种信任是不同寻常的,宋太祖领兵亲征李筠李崇敬时,命他为大内都点检,把京城留守的重任交给了他,赵匡胤当初就是以都点检身份应谋篡而坐上皇位的,所以经常出现谣言,点解做天子看来又要出新天子了。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春,南方割据势力只剩下名存实亡的吴越,太祖踌躇满志,盘算天独洛阳便入关巡视一番不久回到开封。阴历十月,开封已经很冷了,太祖仍兴致勃勃到教场上看部队练兵,众将都说皇帝这么精神,也许不久又要领兵亲征太原,过了几天开封下起大雪,一清早,官员们上朝时却传来噩耗,说昨夜太祖已死于疾病,皇帝赵光义已稳坐龙床了,有的内侍说,那天晚上,太祖生疾病倒是说活不过今晚,所以马上派人叫来皇弟光义,把身边的侍从都赶开远远看到蜡烛底下,两个身影,一会儿分,一会儿离,好像皇帝跪了下来,后来听见太祖把斧子狠狠地摔到地上,说好好干,后来听见皇帝叫我们进去时,太祖已逝世了,有的内侍说不对不对,太祖病重皇帝以为他睡着了,调戏了太祖的女人,太祖看见把斧子扔了过去,皇帝就逃出宫去不久,太祖就气死了,有的内侍说不对四更时太祖病逝,皇帝并未在身旁,皇后叫我把皇子德芳叫来,我想太祖一直想传位给皇帝,就没有去叫皇子,只跑到皇帝靖王府上,靖王还犹豫了半天,不肯马上走,我说再拖下去位置就是人家的了,这才敢进了宫,我们走进太祖请见时,皇后说是德芳吧,我说靖王到。皇后当时就呆住了,过了一会醒了过来跪下哭着说官家我母子性命都在你手,靖王爷哭了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离奇的传说,只不过没人敢说是皇帝砍了皇兄,那晚安究竟发生什么事,也许只有他们兄弟俩知道,总之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太祖死得很突然,终年只有50岁,二是皇帝赵光义在天亮前就坐上了皇位,史称宋太宗。太宗一即位就让皇弟顶了自己过去的位置及做开封尹兼中书令,上朝时位在宰相之上,并分为齐王。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仍然被称作皇子。
宋太宗继位后,第四年带兵亲征北汉,出发前按太祖时的惯例任命齐王留守东京,有聪明人教齐王说,你身为皇室宗亲,留守反而遭怀疑,你还是请求出征吧,齐王依计而行,皇帝果然是水推舟的同意了,宋太宗神武出师不久便灭了北汉得意之余,决定立即北上攻辽,然而,英勇善战的辽兵可不是好惹的,打得宋军大败,皇帝坐驴车逃走,军中却传说皇帝已死,太祖儿子德昭也在军中有人就主张立皇子为新帝,正好传来皇帝的消息才终止了。太宗听说此事,面有怒色,但什么也没有说。回京后因为打了败仗,他很不高兴,连灭北汉的功臣也不少了,众臣都说不应该,德昭就傻乎乎的到皇帝跟前提这事,皇帝没好气的时候,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他们吧,德昭当时就变了脸色,传说他走出来就问带刀了吗?左右的人就说宫中怎么敢带?只见他走进吃茶点的小房间,关上门,过了一会儿,就听说他用削水果的刀子自杀了,皇帝这时跑出来抱着他的尸体大哭,傻孩子,你怎么倔到这种程度呢?过了两年,太祖另一个儿子德芳也突然死了,传说他是个贪吃的家伙,是肥猪肉吃得太多才死的。
又过了一年,有人告发说皇帝齐王阴谋加害于皇上,于是他的官职被解除被送往西京闲住。不久,又有人告发齐王说他在西京兴奋不已,恐怕又会制造阴谋,于是又把他的王位去掉,迁到防洲安置,传说他到防洲之后,惊吓成疾,不久就病死了,而告发他的人,不久也被流放,死在偏远的地方。
传说太宗也曾想传位给廷美,可赵普说太子已错陛下不能再错,都是赵普那小子不好,所以廷美死后,赵普也被赶出了朝廷,廷美被搞掉之后不久,太宗的儿子便顶了廷美原来的位置到太宗晚年被立为太子,宋代史书就是这么说的,没到关键时候就没话了,只剩下笔记中的种种传说而传说又那么可笑,还不如玄武门之变,尽管唐太宗弄得一身血污,但到底痛快地承认杀了哥哥,宋朝自夸的仁慈宽厚,就像一个软绵绵华顿顿的大沼泽,使人慢慢沉下去,却连一点声音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