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助贷,哪个先倒下?

2025-05-23 15:1211

2025年05月23日 14:40:05

助贷新规还在发酵。

就像《流浪地球》的开场白: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场旱灾。

没想到,演变成了《流浪资产》。对于尾部平台来说,资金真荒啊。

不想宏大叙事,说点看法。

1、

助贷新规后,一定会有平台倒下。

现在36%的资金紧张到什么程度?“有的贷超上,平台消化不了客户,逼得贷超自己去找资方谈合作了。”

如果以资方的视角去看,当前的助贷新规如果连IRR36%都无法容忍,那么“APR36%乃至以上+砍头息”的超利贷,又怎么会被容忍。

对于超利贷平台来说,助贷新规不是合规问题,而是釜底抽薪下的生存问题。

所以第一批倒下的平台会是超利贷吗?不一定,超小型的超利贷反而可能会活下来。

如果核心问题是资金,那么超利贷只需要找到资金,如果机构资金拿不到,类匹土匹业务呢?毕竟做超利贷的尾部平台盘子小。

但共识在于,如果有大量平台倒下,风险可能会在助贷行业发生传染,毕竟共债太多了。

如果有助贷平台爆掉,融担和资方也得“挨两个嘴巴子”。

2、

“某银行合作方利率超过100%”、“某平台利率超过100%,为某行白名单企业”,这样的舆情,监管和资方能接受吗?时刻记住金融的人民性。

所以,2025年的舆情管理很重要,空前的重要。但恰恰2025年又是舆情最复杂、最严峻的一年,助贷新规+信贷连续两年登上315,关注行业的不只是行业媒体了,而是各类媒体。

恰恰,过去几年里助贷在舆情上已经舒服了几年,除了主流平台,多有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感觉,甚至有的平台连PR都没有了,这很危险。

3、

资方的白名单,兼容性可能比想象中的大很多。

这像是一场能够自圆其说的两头押注,如果36%还是可以做,那么皆大欢喜,如果只有24%可以做,就为这些平台24%的业务提供资金。

所以,白名单最终可能不是以平台为导向,而是以平台内的业务为导向。

4、

信贷行业有个怪现象。

银行觉得消金公司是放高利贷的,消金公司觉得24%+的助贷平台是放高利贷的,24+觉得超利贷是放高利贷的,超利贷看向了赌场,并觉得我能把钱借给“老赖”,“老赖”居然还不珍惜?

然后大量逾期借款人觉得银行居然还收我利息,是放......

于是,所有类型的机构都有自己可以鄙视的机构和人,大家都觉得自己更合规,更合规就意味着安全边界更高。

然,天下皆戴罪之人。

5、

如果以“量、价”的视角去看银行资金。

助贷新规给银行催生了一个短暂的“缩量高价”期,毕竟“钱以稀为贵”,在当前敢和36%资产合作,必然要有溢价。

但如果,真的全面24%呢?

助贷能够提供的资产总量会大大缩减,那么“产以稀为贵”,而且资产还是低风险的,那么资金成本是不是可以下探到3%以下?一定会。

毕竟很多城商行净息差已经逼近1%了,3%以下的利息收入,净息差依然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净息差的收益。

6、

助贷新规在利率上限可能会有一些解释空间,但总体方向一定是压降利率。

所以,即便36%能做,头顶的刀已经准备好了,想什么时候落下,就什么时候落下——助贷新规没告诉你要遵守最高法的规定吗?

但落下之后,也可能再抬起来。

所以,无论资方还是助贷,要有能让自己短时间内抽身至24%的能力。

7、

权益类产品、保险产品等是未来吗?一定意义上是,但如果单纯将其作为推高息费的工具,只能解燃眉之急。

实质重于形式啊。

信贷机构、助贷平台集体失声,本质上是这类业务做得太大了,用户与平台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一个“有形之手”必须调和的阶段。

所以,变一种方式收取息费,并没有缓和矛盾,只是掩耳盗铃,就像各类机构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合规一样。

天下皆戴罪之人,择其不顺者而罚之。业务哪里有问题,连借款人都懂得怎么投诉,有形之手不懂呀?

多想想怎么赚利息之外,或者说和金融不沾边的钱,才是未来。可以再次阅读《助贷的未来,不在助贷上》。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