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彭 妍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家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了下调,有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下调的原因主要是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基于对市场行情演进的判断而做出的调整。
主动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2月21日,贵阳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情况,将于2025年3月份对“爽银财富”系列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具体来看,“爽银财富—周周宝”“爽银财富—爽钻月月开2号”“爽银财富—爽钻月月开”等三款理财产品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将分别达到1.8%、1.9%和1.9%,均跌破2%。
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业绩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计算出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
记者了解到,除了贵阳银行之外,年内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今年1月份,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发布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其中,招银理财1月6日公告,根据理财产品合同约定,该公司发行的“招睿卓远系列一年定开9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第6个投资周期(2025年1月15日—2026年1月14日)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1.9%—2.6%。而该产品上一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5%—4.2%。
此外,在近期新发的理财产品中,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的情况也有出现。中国理财网显示,中银理财2月24日起募集的两款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中银理财—稳富14天持有期08”和“中银理财—稳富7天持有期10”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分别为1.9%和1.8%。此外,光大理财、兴银理财近日分别募集的某款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也均跌破2%。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破局”
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业务正逐步告别以往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增长路径,转而朝着注重质量与效益的规范性发展模式迈进。基于此,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响应。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金融市场波动有所加剧,银行理财子公司灵活调整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以更真实地反映产品收益水平。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应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出发,避免过度关注产品收益而忽视产品风险。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产品的资产配置差异,理财子公司会调整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财子公司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在低利率环境下,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何突围?杜阳认为,从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可以通过更加多元化手段实现突围。一是优化产品结构。理财子公司可以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客户,推出多样化、分层化的产品,以满足各类客户的投资需求。二是提高费率优惠。理财子公司可以加大对客户的费率优惠力度,如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方面的优惠,降低客户的投资成本。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理财子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产品稳健运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四是提升服务水平。理财子公司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包括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丰富的投资者教育和线上线下互动服务等,增强客户满意度。
“强化投研能力提升,并基于投研能力提升迭代产品和投资策略,也是多家理财子公司下阶段工作重点。”杨海平表示,可以探讨的方向主要是:其一,适度拉长理财产品的期限;其二,考虑增加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占比,或者在固收类理财产品、混合类理财产品项下,增加权益类资产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此外,要持续优化营销管理,推进渠道建设,通过改进客户投资全流程的陪伴服务,优化客户体验。
(责任编辑:蔡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