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个子”“小萌娃”,盘点亦庄半程马拉松里的机器人之最

内容摘要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4月19日上午7点半,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首次同时站在同一赛场、同一时间起跑,这场堪比科幻大片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6点半左右,记者来到机器人起跑区,20个机器人“跑者”已经就位。机器人们穿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4月19日上午7点半,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首次同时站在同一赛场、同一时间起跑,这场堪比科幻大片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

6点半左右,记者来到机器人起跑区,20个机器人“跑者”已经就位。机器人们穿上各自战队的队服,有的还在头部戴上“必胜”发带。领跑员们穿着统一的绿色马甲,为机器人“队友”进行赛前“热身”。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身手矫健,有的是“大个子”,身高达到1.8米;有的身材魁梧,体重有88公斤;还有的是“小萌娃”,憨态可掬……记者根据赛事组织方提供的参赛选手数据、资料,梳理了本次参赛机器人“跑者”之最。

最高机器人:天工队——天工Ultra

身高1.8米,体重52公斤

“天工”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实测平均速度可达10公里/小时,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12公里/小时,且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沟壑、大高度差等复杂地形,并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受外力冲击依然能保持稳态。

最矮机器人:小巨人队——北职大“0306”小巨人

身高75厘米

“小巨人”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采用刚柔耦合关节技术,实现拟人化180°大角度运动范围,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环境建模技术,创新应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抗干扰技术,即使遭受外部干扰或者冲击,仍能稳定行走。

最重机器人:轩辕机器人队——轩辕

身高1.72米,体重88公斤

手臂负载约为20公斤,手部配备了多维力传感器,能够精确感知抓取物体的力度,搭载多种传感器,具备AI智能问诊功能,智能情感识别能力。

最能走机器人:行者二号队——行者二号

体重28公斤

“行者二号”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历史上首个行走距离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机器人,续航6小时以上,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复合材料,使得机器人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极大降低重量。

最快起身机器人:亦马当先队——BoosterT1

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

“BoosterT1”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能精准模拟人类跑步姿态,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平衡。其搭载的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可实现一秒内摔倒起身,还能实时分析赛道情况,自动调整步伐和节奏。

最像人的机器人:钢宝队——幻幻机器人

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

钢宝队工作人员在介绍美女机器人“幻幻”。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其仿生运动系统支持1米/秒行走速度,石墨烯双通道散热设计保障4.5小时持久续航。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付春愔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