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夏 凡
一排排立式机床旁,自动化生产设备“吞下”直径1.2毫米的物料,“吐出”直径0.25毫米的切割丝;运送托盘坐着“滑梯”,穿梭在4.5米高的“高速路”上,经过静置、包装等工序后,每6秒就有一轴切割丝成品下线……智慧车间里仿佛有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智能设备互联互通、密切协作。
“这个切割丝生产车间占地2万余平方米,每天生产的切割丝长度可绕地球3圈。”日前,宁波博威合金精密细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威细丝”)制造运营部高级经理金继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切割丝作为精密零部件和模具行业的加工工具,宛如工业制造的“牙齿”。飞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精密钟表,众多科技产品的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坐落在“单项冠军之城”浙江宁波的博威细丝,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精密零部件和模具行业的加工领域,助力工业制造朝着更高精度、更快速度发展。
“一根丝”提升模具行业效率和精度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端切割丝的需求显著提升。“传统的机械制造加工,用的是车床、刨床、磨床等,这种加工方式精度低、形状简单,难以达到所需的精度要求。”金继洲介绍,“精度高、形状复杂的器件,需要通过精密切割丝进行切割。”
成立于2006年的博威细丝是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威合金”)的子公司,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如今已是博威细丝研发工程师的吴桐,于2013年入职,见证了公司的蝶变。
“我初来时,公司刚启动技改不久,生产的是传统镀层丝,产品比较单一,种类也较少。”吴桐说,当时市场上的国产镀层丝只有一两种,进口镀层丝的使用成本比较高。
2015年,博威合金收购了切割丝领域的百年名企——德国贝肯霍夫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我们在有色合金领域发展的势能和诚意,他们才愿意进一步合作。”博威细丝营销总监陈建军介绍,“我们将切割丝精度从毫米级提升至微米级,精密细丝制造的最细切割丝直径为15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的六分之一。”
2019年,博威细丝开始研发新一代切割丝——blac黑金丝,于2022年实现量产。“它是我们的主打产品,通过优化放电性能,提升慢走丝加工速度、精度和工件表面光洁度,切割加工效率比黄铜丝提升了40%。”吴桐介绍。
“这‘一根丝’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建军说,公司通过这“一根丝”,参与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提升了模具行业的效率和精度。
“试错”变“验证”缩短材料开发时间
陈建军告诉记者,2018年,博威合金决定进一步加速数字化升级,包括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研发、数字化制造、数字化供应链等。2021年,博威合金着力打造有色合金新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打通了研发与产业化的信息孤岛,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
在数字世界,与博威合金共享资源的博威细丝建立了仿真物理世界的新材料研发全过程闭环系统,数字世界迭代设计,物理世界迭代验证,从而加快新产品的研发。
“一方面,我们通过数据治理和集成,利用机器学习建模,快速推荐成分和工艺;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仿真模拟建模,把试错‘搬到’虚拟世界,再进行试验验证,进而减少实验次数。”博威合金数字化研发副总监李吉宝介绍。
博威细丝以“智”赋能,改变传统的研发方式,打造出“大设计—小试验”研发模式。“以前,开发新材料需要大量研究和试错,快则需要3年左右,慢则需要七八年。现在,我们从试错转变为验证,大大缩短了材料开发的时间。”李吉宝说。
李吉宝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深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和有色合金技术,为产品研发和产业向“新”注入动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