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水熊虫打造微米级“金属纹身”

内容摘要西湖大学教授仇旻团队在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体表,实现了微纳米级图案的精确制备,并借助这些功能性图案实现了对水熊虫运动的有效操控。这项研究扩宽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边界,不仅完成了活体生物体表的功能化修饰,更实现了对微尺度生物运动

联系电话:400-962-3929

西湖大学教授仇旻团队在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的水熊虫体表,实现了微纳米级图案的精确制备,并借助这些功能性图案实现了对水熊虫运动的有效操控。这项研究扩宽了传统微纳加工技术的应用边界,不仅完成了活体生物体表的功能化修饰,更实现了对微尺度生物运动的精确调控。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纳米快报》《科学通报》,并被《纳米快报》选为封面文章。

?

缓步动物,俗称水熊虫,因其极端生存能力被誉为“地表最强生物”。这种微型生物能够在-273℃至近100℃的温度区间存活,并能抵御极端脱水、强辐射、高压及有毒环境,成为研究团队探索微纳加工在生物体系应用的理想样品。

在《科学通报》发表的研究中,团队开创性地采用半导体薄膜沉积技术,成功为水熊虫打造微米级“金属纹身”。通过磁控溅射或电子束蒸发技术,研究人员在隐生状态的水熊虫体表精准沉积金属薄膜。当水熊虫复苏时,其体表运动使金属薄膜自然撕裂,形成独特条纹图案。不同金属修饰可赋予水熊虫特异功能特性,例如经磁性金属修饰的水熊虫具备磁场响应能力,研究人员能通过外部磁场调控其旋转、滚动及平移运动。

在《纳米快报》发表的研究中,团队开发出更精密的“冰刻纹身”技术,可为水熊虫量身定制纳米级“碳质纹身”。该技术首先在隐生水熊虫表面均匀沉积纳米冰膜,随后通过电子束曝光将特定区域的冰膜转化为常温稳定的碳质结构。在适宜复苏条件下,带有这种“碳质纹身”的水熊虫能够成功恢复生命活动。实验表明,该碳质结构具有优异的附着性能,可耐受拉伸、溶剂浸泡、冲洗及干燥等多种物理化学作用。与传统的薄膜沉积技术相比,冰刻技术实现了原位加工,在图案精度、附着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

该研究开创了针对活体生物(特别是缓步动物)的微纳加工新领域,不仅为极端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更展现了微纳制造技术与生物科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利用更多的微纳加工方法,在生物体表面特定区域构筑更加精细的图案,并通过光、电、热等多物理场调控实现对其生命活动的精准干预,在新型生物电子器件、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论文信息:

doi/10.1021/acs.nanolett.5c00378

10.1016/j.scib.2025.04.012Get rights and content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