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举办

内容摘要    科技日报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陆成宽)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

    科技日报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陆成宽)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和防范,地震安全基础不断夯实,防震减灾、抗震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绍,地震发生后,地震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有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约每秒6公里,破坏力较小;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约每秒4公里,破坏力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地震仪器先记录到纵波,预警系统据此快速估算地震时间、震级、地点,推测地震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横波到达前几秒至几十秒,利用纵波、横波与每秒30万公里的电磁波的速度差,通过手机、电视等向群众发出警报。

    王行舟介绍,预警信息采用红、橙、黄、蓝四色区分级别,在预估地震较强、烈度达5度以上区域发布红、橙色警报,提醒公众尽快躲避;在地震较弱区域发布黄、蓝色提示,避免恐慌。

    针对不同场景,王行舟给出了收到地震预警后不同的避险建议。若在室内,应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姿势,寻求牢固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躲在桌子底下、沙发旁等,抓住固定物,避开玻璃、吊灯等悬挂物;在室外要寻找广场、公路等开阔地蹲下,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处于海边或山区的人员,需警惕海啸、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现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发生地震很难第一时间跑到空旷的户外,在室内应该如何更科学有效避险?

    “我国高层建筑都有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要想在室内科学有效避险,需遵循‘伏地、遮挡、手抓牢’的七字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说。

    “伏地”就是在遇到地震时,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遮挡”即尽量躲到身旁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是一个遮挡物,可以避免上面坠落物的伤害;“手抓牢”是因为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遮挡物之外,更容易受到伤害。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