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院士:未来不是AI取代人,而是取代不会用AI的人

内容摘要?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启幕。当天上午举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作主旨报告时表示,在未来数十年,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

联系电话:400-962-3929

?

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启幕。当天上午举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作主旨报告时表示,在未来数十年,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蒲慕明分享了多项全球研究的数据,以阐明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变迁。其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针对欧美国家职业未来变化的研究指出,未来5年内有20%-30%的工作时间会被自动化取代。在2030年至2060年间,将会有50%的现有职业逐步被AI取代,而这一进程现在相比预期还早了大约10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也指出,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受AI影响,其中一半被直接取代,另一半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效率。长期趋势来看,到2050年90%以上的职业可能被重构。

通过这些数据,蒲慕明认为,在未来数十年,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由此也就对未来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应当寻求变革。

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出发,老师真正要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教学应当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去求知、去解答问题,这是“解惑”新的含义。蒲慕明表示,在未来的课程体系中,AI应该成为像语文数学一样的必修课程,从小学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起源。

在AI时代,科普教育的目标既有普及性科普也有高端科普。前者针对中小学生和一般没有科学基础的成年人,后者针对具有科学基础、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助力学科交叉。“科普教育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蒲慕明表示。

?

蒲慕明进一步指出,科普教育应当传播科学知识与精神,信达雅兼顾并以“信”为上。一方面要重视AI的科普,包括AI使用、AI的限制性与危险性,一方面要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科技发展。最终,科普讲究的是传播严谨、诚信、实事求是、深度求索的科学精神。

蒲慕明认为,AI时代科学教育与科普的重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公民。所谓科学公民,是指具有相当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科学公民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和管控AI的发展,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

(原标题:蒲慕明院士:未来数十年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的)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