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有着2600多年置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肥沃的文化土壤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培养了许多文艺界大腕,贾樟柯就是土生土长在汾阳的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带您认识一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汾阳籍著名导演。
贾樟柯,山西汾阳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近年来先后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等,并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戛纳影节金马车奖,成首位获奖华人导演。
人物经历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
1993年,贾樟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1993年,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该片于1995年获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它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
1998年,其处女作,仅投资38万元的电影《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国际电影界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逐渐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至今为止,《三峡好人》一片已经获得超过40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贾樟柯相继拍摄《站台》、《任逍遥》、《世界》等作品,采景都在汾阳。
2007年,贾樟柯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同年,担任第60届嘎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
2008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十大环保人物。
2010年创办“添翼计划”,并担任监制,旨在助推新导演成长。贾樟柯是这些作品的主要投资人。该计划实施至2013年来,推出的四部影片都获得了国际认可,其中三部影片为导演处女作长片。
2010年11月16日,贾樟柯的“语路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他担任监制,扶植6位新锐导演拍摄12部纪录片。
2013年5月18日,作品《天注定》在戛纳亮相,戛纳场刊对其的打分位居前列。
2015年5月14日,贾樟柯获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这也是首位中国导演获得该奖项。
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是贾樟柯电影的主要叙述模式。他的镜头始终对准当代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真实记录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小武》主角是一个小偷,《站台》是几个演员,《三峡好人》是煤矿工人和女护士,《无用》是服装女工,《二十四城记》是几名工人。从《小武》发端,到好评如潮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他说:“有些人一拍电影便要寻找传奇,便要搞那么多悲欢离合,大喜大悲。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有人说他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纪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他回答说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这个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贾樟柯身上表现特别强烈。
贾樟柯的电影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底层人物和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高度关切,以及非常原创性的艺术手法,赢得了评论界的极高赞赏和很好的观众口碑,被外界认为是继伊朗导演阿巴斯之后亚洲最优秀导演的代表。拍摄过《中央车站》的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列斯说:“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如此快速而猛烈的变化,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贾樟柯这么深刻地反映出这种变化。可以说,他和安东尼奥尼一脉相承。”日本北野武事务所的市川尚三先生这样评述:贾樟柯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代大师,他跟张艺谋、陈凯歌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完全不同,所以他将成为中国电影迈向世界的另一座桥梁。贾樟柯的电影在现阶段中国电影的大背景下值得大书特书,不管是说他“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的乡镇”也好,还是“电影诗人”也好,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电影世界的导演。
“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们将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我们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贾樟柯的朴素自白真情流露。他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小武》工作照
难以割舍的汾阳老家情缘
贾樟柯或许是中国最有城市气质的一位导演,将其作品串联或许能出本当代的“东周列国志”。从山西汾阳时的《小武》、《站台》到无国界的《世界》再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享誉世界电影领域。一如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提到:成都,仅以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山西对于贾樟柯的意义也在于此,走出山西的贾樟柯,即使影片显露着更多的人文色彩与时代气息,即使仍然保留着影象风格及语言色彩,但离开了故乡的母题,影片再也难有原来的风情。新片《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意欲用城市变迁中个体生活的变化,来体现历史中人类群像的命运,类纪录片的风格虽然能够本真的体现现实主义色彩,但却始终缺少了原始的鲜活生动的一面,这也是贾樟柯的电影离开山西后显露出的转变。
故乡系列代表作:《小武》
作为贾樟柯的处女长片,影片不但围绕着故乡山西汾阳的一个故事展开,也同时使用山西方言作为电影主要语言。电影讲述主人公小武是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在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抛去了“小偷”身份,他其实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极重的分量。正是这样一个贾樟柯从记忆中,从日常周围人的故事作为素材,创作出这个有关“小武”的故事。正因为将一个城市在一段时光发生的事件浓缩在一个影片中的个体身上,才会是影片如此洋溢着生命力。你可以说贾樟柯不了解其他地方,但绝对不能说他不了解山西。
2010年9月,贾樟柯新片《在清朝》在汾阳开拍。影片取材于老家汾阳县志中一个真实故事。生长于这个小城的贾樟柯青少年时受香港武侠片影响,家乡的录像厅成为他最初的电影启蒙场所。后来贾樟柯在这里拍摄了“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
2006年临近年关,贾樟柯在汾阳宣布“第一届电影青年训练营”正式启动,入选青年将有机会接受国内导演和国际导演指导。贾樟柯希望这个培训活动规模逐年增大,并开设专门的摄影、录音和武术指导训练,请国内外有名的摄影师、录音师和武术指导为大家服务。他还希望汾阳每年举办电影青年大会,让更多热爱电影的人相聚小城。同时,汾阳成立影视基地,为导演贾樟柯在家乡的拍摄提供便利条件。
主要作品
《天注定》、《黑色早餐》、《语路》、《在清朝》、《海上传奇》、《二十四城记》、《无用》、《三峡好人》、《东》、《世界》、《任逍遥》、《站台》、《山河故人》等。
故乡永远是贾樟柯魂牵梦绕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地,正如他在“故乡三部曲”一书中所说的:“汾阳,躲在吕梁山里的我的边城,那里的日日夜夜,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让我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这电影又是我的国,里面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世界。”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所有的细节已经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沉默的动容、一段段不朽的绝唱。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