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科学家研发出金属视网膜假体,使失明动物恢复视觉功能

内容摘要IT之家 6 月 6 日消息,综合 New Scientist 及科创板日报今日报道,复旦大学的王水源团队研发出一种由金属纳米颗粒构成的视网膜假体 TeNWNs(碲纳米线网络),能够替代退化的感光细胞功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神经传

联系电话:400-962-3929

IT之家 6 月 6 日消息,综合 New Scientist 及科创板日报今日报道,复旦大学的王水源团队研发出一种由金属纳米颗粒构成的视网膜假体 TeNWNs(碲纳米线网络),能够替代退化的感光细胞功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至大脑。这项技术在盲鼠身上成功部分恢复了视力,为治疗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带来希望。

为测试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将假体注射进一组通过基因工程几乎完全失明的小鼠眼中,随后将这些小鼠与正常视力鼠以及未接受治疗的盲鼠一起禁水三天,并训练它们在屏幕上点击一个直径 6 厘米的圆形按钮以获得饮水。

在 40 轮测试中,正常小鼠的成功率为 78%,植入假体的小鼠达到了 68%,而未治疗的盲鼠仅为 27%。这种完全自供电、无需外接设备的特性,成功让实验室里的失明小鼠重新获得了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

两个月后,研究团队几乎未在植入假体的小鼠眼中发现毒性反应。

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也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

当 TeNWNs 假体植入眼底后,可在视网膜中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这是一种广义脑机接口技术。在光的照射下,它能高效产生微电流,直接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

IT之家附该研究期刊链接:DOI:10.1126/science.adu2987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