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
在亮剑中,虽然独立团政委这一职务在赵刚之前一直处于虚设的状态,但自从赵刚到独立团之后,这个能文能武关键还能镇住李云龙的政委就成了独立团另一个核心人物,老李和老赵在抗战年代是难以分开的两个人。
那么在国民党军队,有没有政委呢?答案是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党内推行过一段时间,但无疾而终,即便如此,358团楚云飞身边也有一个类似于赵刚这样的重要角色,那就是中校参谋长方立功。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视剧一开始,这个方立功就在楚云飞左右,对李云龙恶战坂田联队,攻打平安县城等战役,以及李云龙危难时刻干掉叛变的钱伯均,救下单刀赴会的楚云飞时,这个方立功都能给出一番科学的战局分析,客观的敌我力量对比,甚至楚云飞不在团部时,方立功也能独自维持358团正常运转,可见其综合能力极强,是楚云飞的左膀右臂。
然而在大孤镇李云龙和楚云飞产生矛盾,紧接着就是日军投降,双方摩擦不断,此后楚云飞身边已经没有方立功,要知道解放战争初期,楚云飞就被杜聿明吊调往第五军,从杂牌军摇身一变嫡系王牌的少将师长,可以说是一步登天,楚云飞带走孙铭等老部将的同时,为何没有带走方立功这样一个得力助手呢?
细思之下,这个方立功或许并不简单。
01方立功或是一枚安插在楚云飞身边的棋子
众所周知,楚云飞是黄埔五期高材生,不但深得学长杜聿明器重,更是蒋委员长嫡系,最重要的是楚云飞有真本事,上战场后从见习排长做起,一步步稳扎稳打,有两点非常突出。
一个是枪法如神,楚云飞当年主动要求去独立团观摩学习,一开始就带着孙铭上尉和独立团比武,孙铭的一指禅肯定是很精彩,但楚云飞的枪法却着实让李云龙都忍不住较好。
只见楚云飞双枪齐发,两只鸟应声落下,所以楚云飞的枪法已经不是靠瞄准,而是凭感觉,除此外楚云飞单枪匹马追击败逃的钱伯均,出枪速度之快也是让人吃惊的,因此楚云飞枪神入神,或许已经超过赵刚。
第二个是作战分析严谨细致科学,这是不善奔跑的暂七师师长常乃超的一段评价:“我在作战厅曾接到过楚云飞的一份战局分析,字迹工整有力,思路明了清晰,预想严谨透彻,既有数字又有形势评估,只可惜,那时蒋介石听不进不同意见…”
那么楚云飞既然因出身黄埔被蒋介石看重,又因素质很高在部队声望较高,如何能在阎锡山的手底下干的顺风顺水?
要知道这个阎老西可是出名的小气,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山西王”,早在北伐战争之前就是拥兵自重的大军阀,历来与蒋介石不合。屈服于国民政府也不过是一时韬晦。
到了抗日战争时,蒋介石想尽办法让晋绥军缩编,一味督促阎锡山主动抗击日军,正是为了削减阎锡山的实力,而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在抗日方面得不到蒋介石的经费支持,加上正面抗战损失惨重,后期往往采取消极抗日态度。所以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明争暗斗早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楚云飞也能干得不错,一个团就有5000人之众,是人员充足武器精良的加强团,可见阎锡山对楚云飞也很器重。
然而楚云飞这样的蒋介石嫡系放在阎锡山手下,不过是老蒋安排在阎锡山身边的势力,楚云飞终归不会在阎老西手里干一辈子,这一点阎锡山很清楚。
而阎锡山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楚云飞也是山西人出身,是老乡,山西人的老乡情节是一种自带属性。第二个原因就是阎锡山未必不会在楚云飞身边安排一个人物来掣肘楚云飞。
这个人正是参谋长方立功,有两处情节可以说明。
第一个是李云龙与坂田联队恶战,358团就在远处作壁上观,楚云飞一时间替这支八路军部队担忧起来。
方立功:“团座,这回八路可是碰上硬碴子了,这是日军第四旅团坂田联队,忻口会战的时候,坂田一个联队硬是打垮了中央军的两个师”
楚云飞:“这回八路军遇到麻烦了,他们装备太差,弹药不足,跟这样强悍的对手交火,恐怕是凶多吉少”
楚云飞:“我们得想办法支援他们一下,哪怕是炮火支援也好”
方立功:“团座,此事恐怕我们无能为力,二战区阎长官曾三令五申,配合八路军作战,要有战区长官部的书面命令,一兵一卒不得调动”
从这段对话来看,方立功是楚云飞下属,当长官意愿发出,下属只能服从,但方立功却开口闭口都是阎锡山的禁令,不像是楚云飞的参谋长,却更像是上级下来的特派员。
然而对于方立功的阻止,楚云飞这样血性的人竟然也只能说好吧,可见楚云飞意识到什么,那就是方立功就是阎锡山派到他身边的眼线,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方立功如实上报阎锡山。
第二件事是李云龙帮助楚云飞解决钱伯均兵变,李云龙却顺走一个营的装备,按理说一整个营的装备,特别是钱伯均是一个加强营,整整2000人的装备,还外加迫击炮、掷弹筒等重武器被李云龙拿走,楚云飞能这样轻轻松松就躲过上级追责吗?
但事实上楚云飞在这件事之后没有受到半点影响,关键原因便是方立功从中周旋。方法是多报几份战报,多报一点战斗损失。
请问阎锡山是傻子吗?一个营的装备怎么写战报?一个营的损失是一份报告就能说清楚的吗?何况还是一个加强营的规模,但偏偏方立功的战报就替楚云飞打了圆场,擦了屁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方立功的话在阎锡山那里份量不轻,同时方立功也不一定仅仅是阎锡山的棋子,这一设想也是很有可能的。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方立功极有可能是上级安排在楚云飞身边的眼线,时刻监视楚云飞举动,那么这样大的一双眼睛,楚云飞一旦脱离晋绥军,也就不会希望将方立功带在身边了。
02方立功或是情报人员,戴笠手下强将,也是楚云飞所不能容忍的
原著中楚云飞上了一个陆大将军班直接升为少将,从晋绥军调到第五军做了八十九师师长,王牌中的王牌。
而方立功呢?
原著中方立功去往上海任职,但究竟官居何职从事什么工作便不得而知,但上海历来是地下情报工作的主战场,不难猜测方立功是谍报人员。
方立功有军衔,而且还不低,只能是军统的人,这种够得到少将级别的军官,必定是戴笠手下一员大将,要知道军统各分站站长都是少将级别,方立功在军统的地位应该不低。
虽然楚云飞一生坦坦荡荡,对政治内斗和诡计不屑一顾,却也不得不提防这些势力,所以当楚云飞要调离晋绥军序列时,方立功也面临一个职务提升的关键时刻,方立功要离开,楚云飞也就顺势批准了。
到了后来的厦门战役,国民党败退的最后一站,楚云飞已经是25军中将军长,此时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久违的方立功。
此时方立功是二十五军少将参谋长,在一位参谋的催促之下与楚云飞共同离开驻地,前往港口乘舰。
楚云飞最后捧起一抔黄土,装进一个装饰精美的盒子里,因为此生恐怕回不到家乡,再看看缓缓降下的军旗,楚云飞摇下车窗,不肯再看一眼。
而方立功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只是静静看着楚云飞的感慨万千,冷静又冷漠。
恐怕此时方立功突然调回到楚云飞身边的只要目的,依然是监视楚云飞,以确保楚云飞能登上舰船,同时也为驻守金门做准备,毕竟金门这个小岛的位置太过重要,就好比当年晋西北358团时期一样,需要方立功来掣肘楚云飞。
03方立功战略眼光短浅,不及楚云飞,不受杜聿明重视是必然
楚云飞离开晋绥军带走多少老部将已经无从得知,但曾经不离楚云飞左右的孙铭上尉应该是必须带走的,这个人对于楚云飞,就好比魏和尚对于李云龙,都是功夫极高,和楚云飞有过命交情的人物,比如在李家镇兵变,楚云飞只带了十一个人的警卫班和孙铭,打到危急时刻就剩下孙铭和楚云飞,要不是李云龙及时赶到,楚云飞难以全身而退。
在后面的淮海战役,楚云飞曾担负坚守任务,这其中就出现过一个孙团长,我想应该就是孙铭。
那么除了孙铭,楚云飞当八十九师师长的时候也没有看见过老人,更没有方立功,可见楚云飞并不看重方立功,原因很简单,方立功的军事素养不是楚云飞所稀缺的,而孙铭的战斗素养是楚云飞最必须的。
方立功作为楚云飞左右手,其军事思维往往是中规中矩,打仗也是比较稳健,和李云龙、张大彪这样喜欢出奇制胜的军官截然不同,方立功更善于两军对垒排兵布阵,但这也就暴露出方立功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战略眼光短浅。
李家镇兵变时,李云龙顺走一个营装备,方立功表示了他对八路军的偏见:“可是把我团的两翼安全交给八路军,这是否有些不妥”
楚云飞:“对于八路军,你不应该敬而远之,要主动贴上去了解他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着信仰的爱国者”
相比方立功,楚云飞则更加显得大度和充满前瞻性,他主张接近并了解甚至融入八路军,这并不是亲共表现,
而是为了熟悉敌人,但方立功根本想不到这一层,满脑子都是对领袖绝对忠诚,对敌人绝对打击。
对于抗日战争之后的设想,方立功还没有开始思考,楚云飞却已经看到双方剑拔弩张的形势,这也是方立功目光短浅的表现。
所以方立功相比楚云飞缺乏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能力,以及更加卓越超凡的战略眼光,属于稳健型将领,并非悍将猛将,那么抗日战争结束后杜聿明要选将,必定会征求师弟楚云飞的意见,肯定是不会费力把一个平事平平,缺乏战略眼光的方立功收入麾下,如此方立功只能另谋出路,前往上海任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