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冕短道速滑原型是谁(短道速滑子承父业极少见,陈冕父女无原型)(短道速滑陈渤文)

国家广电总局冬奥题材重点电视剧项目《超越》于1月17日登陆东方卫视,该剧把镜头对准了短道速滑,记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短道速滑兴起至今的壮阔历史。该剧讲述了短道速滑小将陈冕(李庚希饰)凭借热爱和意志,从初创青岛队的队员成长为国家队运动员,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的励志故事。日前,该剧总编剧李嘉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新一代的速滑小将,他们走上职业道路的起点,首先是源自心底的喜欢。“当原动力从使命回归到热爱,体育竞技也恢复了它本来的含义。”

陈冕(李庚希饰)为了短道速滑而拼搏。

短道速滑的种种特点为创作提供了抓手

正如剧名《超越》的含义一样,“超越”不仅仅指短道速滑项目上运动员在弯道的超越,“超越”也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史中运动员和教练员不畏艰苦屡创辉煌的代名词,更是万千为中国冰雪事业奉献一生的“超越者”和无名英雄们的自我超越。据李嘉介绍,从剧本筹备开始,并没有限定在短道速滑题材,而是广泛在各个冰雪运动项目中取材。“但是考虑到要赶在2022冬奥会开幕之前播映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要在2021年夏天开机。这就限定了从实操角度,所有户外雪上项目都不太可行。”随后,剧组进一步与北京冬奥组委的领导和专家们进行了沟通后,了解了所有冰雪运动项目的历史、特点,以及从适合进行戏剧化创作的角度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了短道速滑项目。

在李嘉看来,如果只能选择一个项目作为冬奥冰雪运动项目的代表,短道速滑也是当之无愧的。在本届冬奥会之前,所有中国队摘得的13枚冬奥金牌中,有10枚是短道速滑项目拿到的。这个项目不是历史最久的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正式建设职业队伍,但是三十多年的积累,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团队历史底蕴,从成绩上和历史上,都给创作带来了足够的支撑和可能。

短道速滑的特点使《超越》选择了这个题材。

比起传统的田径类竞速项目,冰雪类竞速项目可借助器材,让人体达到超越人类常态的运行速度,在这种极限状态下,人类更深层的潜能会被激发。而同是速度滑冰,短道速滑比起大道速滑,除了绝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之外,因为跑道短,频繁过弯,比赛的偶然因素增多,变化性更加丰富,竞争性更激烈,更综合。在李嘉看来,短道速滑讲究战术配合,即使不是接力赛,也会涉及同场队友之间相互的掩护配合,乃至为了保障队友取胜而有意的护滑牺牲,“这种种特点,为剧作提供了很多组织人物关系的抓手,给了我丰富的创作发挥空间。”

短道速滑人更有一种血性和野性

在选定了短道速滑项目之后,剧组展开了调研工作。去了黑龙江省队、青岛队进行入队采风,在场边观摩队员训练,共同就餐,参访宿舍等生活空间,与队员教练员深入采访沟通等。除了这些,剧组还尽可能采访所有这个领域的其他身份的人员,比如领队、队医、裁判、协会的领导、乃至器材制造商、经销商。据李嘉介绍,“第一阶段调研大概3个月,光整理出的采访报告就有60多万字。经过这一轮了解,我和团队基本上从无知到了解,在头脑中逐渐成型构建了初步的故事世界。”

李嘉不是第一次参与运动项目题材创作,所以对运动员群体一直很熟悉,无论任何项目,所有的运动员都有一些很类似的共性特征。比如说运动员都有极强的自律能力,对时间和规则都能高度遵守,有极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挑战和压力,有极强的好胜心和公平感等。比起其他体育项目,李嘉认为,短道速滑人更加有一种血性和野性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与这个项目的刺激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冒险感有关,也与东北人的性格特点有关。耿直、简单、纯真、热血,是我对短道速滑人的特点的整体感觉。”

李嘉认为短道速滑人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新时代运动员多了自信和快乐无畏

《超越》对准了1989年与2015年两条时空线,以一种跨时空的交叉叙事,描摹过去30年几代短道速滑人的命运轨迹。吴庆红(马丽饰)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短道速滑运动员,终其一生可能也没有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他们是铸就基石的先行者。新生代陈冕不是披荆斩棘的天才,却有颗永不放弃的心。剧中,观众可以看到以陈冕为代表的年轻运动员们的成长蜕变之路。

马丽饰演吴庆红。

八十年代末的第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用汗水与意志不断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得更高的荣誉;陈冕这一代年轻运动员继续怀抱着对短道速滑的热爱,身负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不忘初心,呈现出新时代中国体育健儿的精神特质。陈冕为代表的新生代短道速滑运动员和以陈敬业、吴庆红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运动员和教练员,三代短道速滑人折射出两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同的价值信仰和精神风貌。李嘉坦言,总体来说,上一代人信奉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国争取荣誉的使命感特别强。“那个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也确实需要体育比赛这样的精神层面的胜利感来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为了给国家拿下第一枚金牌,那个时代的运动员们可以牺牲掉自己的健康、机会、友情、乃至爱情。这种国家至上的使命感,一方面可能是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压倒人心中脆弱平衡感的沉重包袱。”

《超越》展现了短道速滑人的艰苦训练和拼搏精神。

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一路提升,2008年我国不仅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还拿到了金牌总数第一,实现了连续超越。“因此新时代的运动员们,成长在和平富足的环境下,比起老一辈确实缺少了点厚重的责任感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是也多了更加昂扬的自信和快乐无畏的心情,他们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我的价值实现和精神满足。”

《超越》讲了传承。

短道速滑太苦,父辈不会强迫孩子学

剧中,作为“冰二代”,滑冰一直是陈冕从小以来的梦想,在轮滑取得了好成绩之后,她更加渴望能够在速滑冰场上拼搏。但在父亲陈敬业(胡军饰)看来,女儿天赋一般,很难出成绩,还不如好好考个大学,省得像自己般落得一身伤病。然而,陈冕背着家人参加短道速滑队选拔赛。据李嘉介绍,陈冕的“轮转冰”的转项经历,是调研后才确定的,在以往这种情况比较少,但是北冰南展的政策推行以来,南方地区的队伍为了扩大招生面,有时会考虑从轮滑、自行车等相似项目中招募有潜质的运动员。国家队的安凯、青岛队的李璇等选手都是由轮滑转项成功的案例。

除了转项这个点之外,陈冕的家庭身世是虚构的创作,并没有直接参考任何原型。李嘉说,了解到在这个领域中,父辈是运动员乃至教练员,子女辈中学过冰的人也是不少见的,而其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却是子女们并没有简单的继承父辈的专业,有的浅尝辄止,有的换了个项目,比如冰球。“追问之下我们才知道,短道速滑是非常苦的项目,竞争也异常激烈,如果不是天赋极高的人很难走到最后。所以这些教练员的父辈们因为太了解这一切,很多时候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这个项目。我们进行戏剧性强化之后,就有了现在陈冕父女关系的设定。虽然是虚构,但是它代表了一种我们了解到的这个行业的普遍的真实。”

短道速滑非常容易受伤。

——总编剧评演员——

喜欢第11集陈冕回家里吃饭那场戏

本剧所有的演员选择和表演完成,都超出我的预期,非常感谢导演和演员们的工作。胡军、李庚希两位老师诠释的父女情非常动人。我非常喜欢第11集陈冕回到哈尔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我们剧作设定的陈敬业是个冷硬严苛的魔鬼教练,在女儿面前则是个有些木讷寡言、不善表达的笨拙父亲。而陈冕对父亲自幼的不认可一直心有不服,对父亲的缺席也压抑了很久的不满。这次重逢前,陈冕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当看到父亲精心准备的饭菜,本来硬着的心一下子软了,再然后,陈敬业有点磕磕巴巴的开场白之后抛出想把女儿接到身边自己来带的意思,陈冕意外之余心中溢出久违的温暖,一时间无法回答。陈冕最终还是问出一直以来的疑惑,这时候陈敬业说起了他一直守候着这个老房子,不舍得搬家不舍得离开。这段台词,胡军越说越动情,看得出人物内心激烈的情绪但又极力抑制,最后声音甚至颤抖和有点结巴。我觉得这段有温度的表演,给了我们设定的这个总体基调冷硬的教练一种真实和温暖的底色,结合年轻演员高至霆演绎的青年陈敬业的过往,胡军诠释的中年陈敬业的心理层次的丰富性,让这个人物的荧屏呈现格外饱满。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