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是谁: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看的书里(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

文 | 小七 · 主播 | 常浩

上次给大家推荐了女性必读书籍,很多读者都说非常喜欢,想让我再多推荐一些好书。今天,小七就继续来跟大家分享读书的话题,但在推荐好书之前,我想谈谈关于读书的一些想法。

不知何时起,我发现大家都爱看一些“有用”的书,而有一类书,被认为是闲书,总是待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被忽略,那就是经典文学。

说起这些“无用”的书,我想起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师,因为在学术界的巨大成就,他是北大至今唯一的终身教授。回忆早年的读书经历,他说:“小时候,最爱读的是‘闲书’,从长辈眼里看,读这样的书是坏,但我却认为是好。”

读经典文学,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和治学。

说起阅读,如今的青少年也不爱读经典作品,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益智书籍、考试秘籍、优秀作文选……这些,似乎更受大家青睐。

我想起我的一个发小,小时候我们还在看小人书的时候,她爱的却是雨果、鲁迅、季羡林等的小说和散文。我们当时觉得这些读起来晦涩难懂,也不觉得读了有什么益处。

等到上了初高中,写作文常常令同学们感到头疼,于是找来各种作文选、写作秘籍,希望能补救自己的作文。

她则是从来不看这一类书,就能轻轻松松写出满分作文,还常常在国内一流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真是让我羡慕得不行。

每次我们问她:“你有什么秘籍,为什么写作文这么厉害?”她就说哪有什么秘籍,如果有,估计就是她看的那些“闲书”。

长大后,我曾在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据我浏览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才发现,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典文学,才是真正的秘诀。它可能无法短时间内让人学会某种技能,但却长期积累了潜在的文学素养。只有吸收了精华,才能吐露芬芳。

说了这么多,今天小七想给大家推荐的,便是一套极具文学性的经典作品,专门给孩子准备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

点击下图,查看详情

季羡林是中国一代语言学、文学大师,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出生于山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却考入了清华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当了一年国文老师,又考取了去德国交换的留学生,在德一待就是整整10年。

回国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繁重的学术研究之余依旧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文学作品。由于其在国学上的深厚造诣,他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成为了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

他的散文,光是入选中小学课本的就有17篇,选入中高考阅读的篇目更是数不胜数,在所有名家中,季羡林被选入教材的作品是最多的。

因此,让孩子从小读季羡林的作品,既能让孩子在经典中提升文学素养、拓展阅读的格局,也能切实地帮助孩子提升语文能力。

这套书的编者用心地把他的作品分成七个主题,完全对标了中学写作的七大必考主题:人物、记事、抒情、写景、游记、议论、读写。

让孩子既能读经典,又能切实学写作。

说起季羡林散文,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读他写的《神奇的丝瓜》,十分普通的丝瓜,却被他写成了顽皮的活物,这些丝瓜会控制自己的“体重”,还能改变“姿势”,让自己“躺在别人的窗台上”,以此避免坠落……

著名作家梁志刚曾提起这篇文章,说季老笔下的丝瓜,让写作不及格的侄子开始了对写作的兴趣,并由此开启了高分作文的大门。

伟大的作品,其实就是来自对生活的用心观察,以及一颗充满热情的心。

这套书的封面和内页插画,均为国际绘画大师吴冠中的水墨国画和油画,他的画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高达上千万,可以说每一幅都是国宝。

兼具中国传统古蕴与西方现代美感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搭配抽象的线条与跳跃的色彩,意境悠远。

(书中插画 吴冠中《绍兴小景》)

(人物卷封面图 吴冠中《双燕》)

(书中插画 吴冠中《溪边》)

名画的点缀给文学增添了更丰富的内涵,孩子翻开阅读时,便可以感受到艺术大师的审美熏陶。

十点特惠,全网最低价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有人曾评价季羡林的散文为“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

他的文字,总是情到深处,有感而发,但是情感却不泛滥,而是反复斟酌后下笔,句句精炼,字字巧妙。

1

“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散文”

季羡林的文字,最贵的在于“真情”,即使是叙事文,季羡林也能写出情感真挚的意味,而不仅仅是平铺直叙。

以记事卷中的《怀念母亲》一文为例,我们来看看季老师在叙述中的情感处理: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气,想到自己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好几天”,写出了等待漫长;“只是不来”,说出了无奈;“晚上还有一趟车”再次道出了盼望……等待、无望、再等,三种节制又纠结的心情,写尽了天下母亲最朴实无私的爱。

无论哪个年龄,细读这段文字,总觉感动哽咽。

(书中插图 吴冠中油画《江南村镇》)

2

“反复酝酿,在生活中找灵感”

就如前文提到的《神奇的丝瓜》一样,季羡林的笔下,生活里平凡的小事物,总能成为灵气逼人的小精灵,而阅读这些文字,能激发孩子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并由观察和想象开始去创作。

《夹竹桃》节选(写景卷)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

平凡的夹竹桃,在作者的笔下画出了地图、大海、轮船……观察和想象——季老最爱用的写法,其实也是孩子训练写作最简单的方法,用这两招,轻松就能写出美妙篇章。

(书中插画 吴冠中《春风》)

全网最低价,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

每一个字,都能经得起推敲

读季羡林的文章,常常会为他的用字感到惊喜,同样的句子,如果是我们写,可能很普通,可是他只换了其中一两个字,韵味就骤然升级。

《怀念西府海棠》节选(抒情卷)

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入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

堪称完美的炼字,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在文学的滋养中慢慢学会品读、学会写作。

(书中插图 吴冠中油画《故乡之晨》)

4

散文,要像交响乐一样有节奏

季先生曾说,读好散文,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这其中的秘诀,在于文章的结构安排。

因此,他的文章虽抒发真情,结构并不松散,而是有非常严谨的行文构思,读起来一环扣一环,紧凑有序。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节选(人物卷)

开篇: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了。然而,一天黄昏,乘坐公交车时,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结尾:

在公共汽车行驶声中,我的回忆围绕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直牵到现在。这回忆像是一团丝,越抽越多……

中间以“长满老茧的手”贯穿始终,讲述了作者生命里的3位女性的故事:家中的老母亲、勤劳淳朴的王妈、干农活的老大娘……以小见大,一双手谱写出广大中国女性的勤劳、淳朴、善良。

这便是文章“结构”的奇妙,看似无关的人物,可以由一个主题连接,读起来一气呵成,并令人深思。

(书中插图 吴冠中《映日》)

最真切的情感+最精炼的文字+最严谨的结构——这就是大师作品的魅力。

真正的经典,是能滋养孩子的心灵,又能让你在人生任何一个阶段中受益。读季羡林的散文,我们在为文字着迷的同时,也看到这个世界平凡中的美丽、看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从而将生活细节转化为写作的灵感。

这一切,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受益终身的。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