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七律《无题》的本义与引申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全诗)

一,李商隐《无题》

相记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选集》p177)

简注:

相见句,曹植《当来日大难》:别易会难。春蚕句,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丝,谐音“思”。蜡炬,蜡烛。泪,烛泪。晓镜,清晨揽镜。云鬓,浓密如云的头发,指女子的青春年华。改,变。喻年华老去。蓬山,蓬莱,海上仙山。此指意中人之居处。青鸟,神话中传递消息的仙鸟,见《汉武故事》。探看,看读阴平。

散绎:

相见机会已难得,到别离时更难堪。

何况已值暮春时,东风吹过百花残。

春蚕直到将老死,蚕丝缠绵方吐尽。

蜡烛燃尽成灰后,点点烛泪才流干。

清晨揽镜照朱颜,青春一去不复返。

长夜楼头自咏诗,月光倾泻觉清寒。

蓬山仙境何处是,应该距离不太远。

愿倩青鸟通心意,为我殷勤去探看。

二,《无题》的本义

品读:

这首《无题》,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

首联写别时,重笔点染,意蕴丰富,感慨深沉。

颔联从自己方面抒写别后无穷的思念与离恨,春蚕和蜡炬的比喻中寓有象征,情感热烈缠绵,沉着深至。

颈联转从对面着笔,晓镜,夜吟,于细意体贴中尽显深情。

尾联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更见内心的悲痛以及情之不能自已。

全诗写别恨相思,纯粹抒情,不涉叙事,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转折自然,环环相扣,没有作者其他无题诗的跳跃过大,晦涩费解的缺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更与精纯。此类爱情诗,舍弃了生活本身的杂质,提纯,升华为艺术的结晶。后代注李者往往据此类无题去考证作考的恋爱事迹,犹如执精以求粗,往往舍近求远,岂不知作者早已去粗而取精了。

三,《无题》的引申义

唯其诗句精纯深至,它也就有可能融合作者某种人生感受,如政治上追求失意的苦闷和虽失意而不能自已的心理。清姚培谦曰:“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亦可相通。若无此意,便泛泛然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姚氏不说诗有寄托,却说意可相通,可谓读此类诗之一法。

此诗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大大增加了它的知名度,对后世影响较大。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更是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至于我们常把此联理解为对理想,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贞不二,这就是一种建立在本义基础上的引申义了。

正如《唐诗三百首》所言:“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我们对李诗的借用,正是现代传播学中所说,阅读者参与和作者共同创造艺术形象,并赋予新意的证明。春秋时代,赋诗就有“断章取义”的传统,同时根据“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我们的引申借用,也是很合适的。

【附图八幅】李商隐诗意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蜡炬成灰泪始干。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