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69:道教的诞生——太平道)(太平道是什么教派)

太平道的创始人,有人认为应是汉顺帝时的于吉。《后汉书·襄楷传》记载,琅玡(治今山东临沂市)人宫崇来到洛阳,向汉顺帝献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的神书一百七十卷,有司认定其说“妖妄不经”,汉顺帝便没有批准这部“神书”的通行。这本神书就是《太平清领书》,即后来的《太平经》。汉桓帝时,襄楷再次上书称赞“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后汉书》第1081页),但汉桓帝未予理睬。到汉灵帝时,这本书才开始比较广泛流传。

关于于吉,《三国志·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说:“道士琅玡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孙策要杀于吉,“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但孙策却坚持认为“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礼拜之”。(《三国志》第1110页,中华书局2011年版)最终还是斩了于吉。

其实这些记载都是靠不住的。首先,经学者研究证实,《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于吉可能参与其中。其次,于吉本人也几近于传说。假如汉顺帝时,于吉已著书并使其徒去朝廷献书,则其人可知不是少年。五十年后孙策坐领江东,他又出现在江东并最终被杀,似乎也不大可能。而且在有关于吉的记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他曾创建宗教组织的记录。

《太平经》今已残,只有五十七卷,今有王明《太平经合校》一书,可参看。《太平经》着力宣扬太平世道的理想,反映身处苦难之中的民众对太平的向往。作为一部宗教典籍,它还宣扬人人都具有成仙的可能性,如果精气神具足,就可长生,由此提出了“守一”、“食气”、“胎息”等修炼方法。它还提出了道德伦理中的“承负说”,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因果报应。后来此书为张角所得,成为张角创建宗教的主要理论依据。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河北钜鹿人张角在传教之初,事奉黄老道(道教的前身),后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称“大医”。张角在传教过程中,宣扬太平之气将至,太平之世将来,太平道奉“中黄太乙”为至高神。其传教方式是:“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后汉书》第2436页注)因为汉末社会矛盾尖锐,加之疾疫流行,张角等人以符水咒说的方式疗病,病者颇愈,太平道于是得到了充分发展。“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就连洛阳的皇宫中都有人信奉太平道。张角对自己的信众进行了组织:“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馀,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后汉书》第2299页)张角才是太平道的真正创建者。

在中国古代,宗教往往成为组织民众和进行宣传的重要手段,张角看来深谙此道。他们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准备在光和七年(184年)三月起事,因人告密而提前起事。他们头裹黄巾,因而被称为黄巾军。张角按《太平经》中“天地人三统”的思想,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斗争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张角病死,其弟张梁、张宝被杀。腐朽的东汉王朝在经历了这次沉重打击后走向覆灭。

太平道本身也因为统治者的镇压,在起义失败后销声匿迹,传授不明,但是太平道对后世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