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简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袁世凯个人资料)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廷,号容庵,又被称作袁项城,是出身河南项城(今项城市)的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他曾任大清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北洋新军领导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等职。

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

1884年,他率领清朝军队平定甲申政变,因而开始受清朝中央政府重用并参与于其中。 随后,他被清朝中央政府授权从事于新军之建立事务,同时协助于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等政策推行事务。在清朝中央政府中,他的权位最终晋升至总理大臣等职位,并对该政府有巨大的影响及控制能力。

在辛亥革命爆发并扩散至中国各地后,他起先被清朝中央政府再次重用以镇压革命势力,后于与革命势力的谈判中取得承诺。1912年,他迫使宣统皇帝逊位,随后组建政府并被临时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成为当时掌握中国最高权力者。当时,他借由自己先前培养的武装势力,以及清朝政府遗留下来的官僚系统,有效地以专制手段继承清朝并获得政权的合法性。他一度试图将中国的国体改回世袭君主制,但遭到来自全国的强烈抵抗,被迫在短暂时间内结束该体制,并放弃其原先掌握的政治权力。不久,他过世并因而导致中国境内政治势力开始陷入分裂状态。

早年生涯

1859年9月16日,袁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张营一个官宦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的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并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淮军重要将领。1882年,袁23岁,藩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李昰应兵变夺权;亲中的朝鲜事大党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前往协助,吴长庆的幕僚马建忠设谋,要袁将李昰应拘捕,李昰应被掳后,袁世凯以“通商大臣”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建亲军与镇抚军,并控制税务。

袁驻朝时期标准照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军海陆皆败收场,袁奉命随军撤回天津,1895年11月19日,袁奉旨督练新建陆军,袁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以及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基本上摒弃了八旗、绿营和湘军、淮军的旧制。在军事装备上,袁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小站练兵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新军事人才,加快了旧军队的淘汰,促进了清军的近代化。

慈禧太后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近臣康有为与慈禧太后发生激烈争斗。手握重兵的袁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听从康有为建议,召见袁,赏候补侍郎,责成专讲练兵事务,并随时具奏应办事宜。17日,康有为接到光绪帝密诏,密诏中光绪帝认为自己皇位不保。于是康有为派谭嗣同游说袁世凯,要他举兵勤王。当晚,谭嗣同与袁秘密在京郊法华寺见面,谭嗣同要求袁率领敢死将士数百,拥光绪帝登上午门,杀荣禄,除旧党。袁表示誓死效忠皇上,但表示立即举兵勤王有困难欺骗谭嗣同转而向荣禄告密,荣禄即日回京密奏慈禧太后,慈禧于翌日宣布训政,囚禁光绪帝。

李鸿章临终前推荐袁继任,1901年11月7日诏旨:“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因溥仪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3月9日,康有为致书梁启超,力主联络肃亲王善耆以打击袁。

1909年1月2日,明降上谕:“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奸。”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彰德府洹上村(今河南省安阳市)。在此期间,袁韬光养晦,隐居时仍关心政事。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后来相继有多个省宣布独立,支持反清;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均主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清政府内部清楚知道中国国内,仅有北洋军可以抵抗叛军,于是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荫昌无力驾驭北洋军。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载沣见内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唯有于10月14日任袁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镇压起义。

袁世凯军装照

随着战事延长,部分革命党人、相继独立的各省、海外华侨希望袁赞助共和,他们中有的希望袁回旗北向对付清廷,有的发出推举其担任筹备中的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邀请。

1912年1月11日,北洋军全体将领通电清廷,称军情紧急,请求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这其实是袁压制清廷主战派的手段。1月12日,奕劻配合袁世凯在宫廷会议上提出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件。1月16日袁亲自上奏隆裕太后,说自古无不亡之国,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在当日上午退朝回家路上,袁遭到中国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侍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袁后来称病休息,但继续让他的亲信代他逼宫。

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袁以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袁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期间,革命党孙中山黄兴与陈其美等人同时向英日俄等外国势力借款,以筹备与袁军决战,但未能如愿。袁为少生枝节,屡屡向孙妥协,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袁于是加快了逼宫的脚步。

1912年1月26日,在袁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军五十位将领发布了《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向隆裕太后逼宫,不久,段祺瑞又发表《乞共和第二电》,直接以武力恐吓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优待清室条件》,幼帝溥仪退位,清帝国把政权交给袁世凯,让他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清朝统治宣告终止。她在《宣统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1913年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

南北议和后,1912年2月13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2月14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批准。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