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方案把细胞实验搬到AI虚拟世界

内容摘要◎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试想你在体验一款模拟细胞培养的游戏,可以借助游戏中的“百科全书”“3D建模器”“实时监测系统”3个核心模块和一间“自动实验室”培养和优化各种虚拟细胞。这样的设计架构,能否应用于现实的科研工作?    3月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试想你在体验一款模拟细胞培养的游戏,可以借助游戏中的“百科全书”“3D建模器”“实时监测系统”3个核心模块和一间“自动实验室”培养和优化各种虚拟细胞。这样的设计架构,能否应用于现实的科研工作?

    3月25日,西湖大学医学院特聘研究员郭天南团队在国际期刊《细胞研究》发表评述文章,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虚拟细胞的构建方法与发展方向。该团队提出“3+1”方案,即整合先验知识、静态结构和动态状态三大核心数据与闭环主动学习系统,构建了精确且可扩展的AI虚拟细胞模型,将加速生物医学研究与药物开发进程。

    传统的细胞实验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且实验结果易受细胞变异影响。因此,科学家提出虚拟细胞的概念,以减少实验成本并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早期的虚拟细胞模型依赖低通量的生化实验,并使用微分方程或随机模拟方法对特定的细胞过程建模。这一模型数据整合和动态模拟能力有限,难以全面描述细胞的复杂性。随着高通量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AI虚拟细胞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郭天南团队提出,AI虚拟细胞的构建,依赖三大数据支柱:先验知识包括生物医学文献、分子表达及成像数据,为模型提供基础框架;静态结构基于冷冻电镜、空间组学等技术构建,能提供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动态状态涵盖生理过程及外部微扰带来的影响,科研人员可依托高通量组学数据,系统分析大量分子在不同细胞状态下的变化,确保AI虚拟细胞的“活性”。

    “三大数据支柱分别像模拟细胞游戏中的‘百科全书’‘3D建模’和‘实时监测系统’,再结合AI算法,可为虚拟细胞的构建提供必要基础。”郭天南介绍,传统构建方法依赖被动数据积累,团队提出的闭环主动学习系统,能自动识别知识缺口、设计实验、自动化执行扰动,并实时优化模型,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处理细胞对不同扰动的复杂响应。

    为确保AI虚拟细胞概念的可行性,团队选择以酵母作为初始研究对象。“因为酵母结构简单又包含真核细胞结构,数据相对丰富,并已在生物学和药物筛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郭天南说,降低门槛,从简单模型入手,有助于优化AI虚拟细胞的数据需求、建模策略和评估框架,为未来将研究扩展到更复杂细胞系统奠定基础。

    该团队认为,AI虚拟细胞依赖AI驱动的多模态数据整合,并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来解析复杂数据,其有利于推动系统生物学、个性化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发展,为细胞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