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倪思洁)“我经常跟空间工程领域的总工程师们在一块儿聊天,他们提到我国空间科学有两块短板,一块是对现有重大空间工程的支撑不够,另一块是对未来重大空间工程的牵引不够。”近日,在以“空间科学前沿科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75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说。
他表示,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的重大科学成果中世界级、标志性成果依然不多,难以支撑和满足重大空间工程的需求。
“未来我国空间探测任务的部署需要空间科学的牵引,但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对空间科学前沿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很多问题的提出都来自欧美学者,我们独立自主提出的科学问题深度不够、引领性不强。空间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有待讨论。”王赤说。
他认为,空间科学作为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学科领域,必须精准识别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前沿科学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前沿科学问题,才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找准方向、奠定基础,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空间科学不断迈向新高峰。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该规划将世界空间科学前沿“一黑”“两暗”“三起源”“五表征”的科学问题聚焦为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学主题。
王赤表示,当前多个相关专项都在立项论证过程中即将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与行星探测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们需要在《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的指导下,进一步聚焦重大科学问题,为未来空间科学研究和任务部署明确方向并提供输入,推动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