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鑫磊 王泽阳 本报记者 张 强
从军22载,第73集团军某旅高级军士戚华礼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首席排爆专家”。他先后参与了3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亲手处置过近千枚炮弹、炸弹。此外,他还是基层部队中响当当的“军营创客”。
“戚华礼的很多成果有效破解了训练场上官兵面临的实际问题,成为加速战斗力生成的‘助推器’。”该旅领导说。
戚华礼的“创客”之路始于一次排爆任务。在一次土壤岩石爆破任务中,由于雷管质量与炸药性能问题以及一些不可控因素,爆破过程中出现了药孔不起爆的状况。清理未爆药孔时,戚华礼发现,传统的高压水枪冲灌法作业效率较低、应用场景有限,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使身着60多斤排爆服的作业手在清理这些细小药孔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能不能设计一种通用工具,提高未爆药孔的排除速度和排除安全性?我的排爆经验能否派上用场?”戚华礼想。
铆着一股“钻研劲”,他不断思考,并开始大量查阅资料。一次,单位开展植树活动,只见挖坑机的螺旋钻头快速“啃噬”泥土,刀片旋转形成的离心力将松动的土壤甩向四周,泥土快速从洞口涌出。
“排空药孔中的未爆药,能不能也像这泥土出洞一样‘丝滑’?”回到营区,他一头钻进工作室,一边研究一边向单位技术骨干请教,尝试制作一种旋挖式工具。在合作厂家的帮助下,第一代钻头终于诞生。
原本以为可以一鸣惊人,但新发明首次投入战斗就效果不佳。原来,第一代钻头因为硬度不够,又非常笨重,很难有效“扎”进药孔中。想要这项新发明真正做到“轻、快、准”,戚华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次休息,当看到战友使用挖耳勺时,他突然眼睛一亮,灵感涌现。
“既然传统样式的钻头效果不好,那按照‘挖耳勺’的样式对钻头进行改造是否可行呢?”他立即带着徒弟重新绘制图纸,并进行数据测算。一周后,他又向厂家递交了改进后的图纸。当得知改进后的钻头通过受力分析测试达到质量标准后,戚华礼终于睡了一个久违的好觉。
很快,改进后的钻头迎来了操作实测。钻孔、旋转、退孔等环节均达到预期效果。试验大获成功。
这套器材有效解决了清理未爆药孔“速度慢、难彻底、不安全”的难题,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从此,戚华礼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军营创客”之路越走越远。
这些年,戚华礼多次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专业教材。他整理的学习笔记、工作日志多达20本,同时还申请了多个专利——未爆药孔排除工具解决了排除未爆药的问题,通路标示器材解决了昼夜自动标识的问题,简易排爆装药支撑装置减少了安全风险。
“他的这些发明基本都是在原有器材基础上进行改进,有效解决了部队训练中的难题。”该旅领导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基层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去年,戚华礼参加了“陆军工匠班”。结束学习回到部队后,他一边钻研新项目,一边组建“创客”团队,培养新的“创客”骨干,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发明成果。
“一名合格的‘陆军工匠’,不仅要自己钻研好专业,更要当好师傅、带好徒弟。”戚华礼说。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