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发新 AI 模型,可更准确预测心源性猝死风险

内容摘要IT之家 7 月 5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发出一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在识别突发性心脏骤停高风险人群方面,明显优于现行的临床指南。这一研究结果已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上发表。这款名为 MAARS

联系电话:400-962-3929

IT之家 7 月 5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发出一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在识别突发性心脏骤停高风险人群方面,明显优于现行的临床指南。这一研究结果已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上发表。

这款名为 MAARS 的 AI 系统(IT之家注:全称为“多模态 AI 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分层系统”)结合了心脏 MRI 图像与广泛的健康记录数据,能发现以往难以察觉的预警信号,使心血管风险预测达到更高的准确度。

研究聚焦于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也是年轻人突发心脏骤停的主要诱因之一。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心血管 AI 研究专家 Natalia Trayanova 表示:“我们眼下既有患者因缺乏保护措施在黄金年龄猝死,也有人终身植入除颤器却几乎没有任何获益。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准确地判断某人是否处于极高风险之中。”

美国与欧洲现行临床指南在判断高风险患者方面准确率仅约为 50%。相比之下,MAARS 模型的整体准确率达 89%,对于 40 岁至 60 岁这一最高风险人群的准确率更提升至 93%。

该模型通过分析对比增强型 MRI 扫描中的心脏瘢痕图样,识别出突发性心脏骤停的关键征兆。过去这类图像信息较难为医生准确解读,如今借助深度学习,得以转化为可操作的风险指标。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脏电生理学副教授 Jonathan Chrispin 表示:“研究结果显示,MAARS 模型比现有算法更能准确识别高危患者,有潜力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决策方式。”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团队还计划扩大模型的测试范围,并将该算法推广至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风险评估,包括心脏结节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