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范式变革呼唤创新合作

内容摘要◎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目前是全球化工和医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约占5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过程工程、化学工程和医药工程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充满创新活力。”德国德西玛协会、理事会成员比约恩·马特斯博士说,这使得此次会议与以往有所不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目前是全球化工和医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约占5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过程工程、化学工程和医药工程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充满创新活力。”德国德西玛协会、理事会成员比约恩·马特斯博士说,这使得此次会议与以往有所不同。

    被马特斯称为“与以往有所不同”的会议,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全球化工领域盛会——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7月14日,这一化工界“奥林匹克”大会在北京开幕。

    “会议首次来到中国,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化学工程行业发展的高度认可。”大会秘书长、亚太化工联盟轮值主席、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自豪地说。

    “我非常荣幸能来参加这个全球知名的会议,深入了解化工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马特斯告诉记者。

    和马特斯一样对中国化工行业创新实践和全球化工转型发展充满期待的,还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全球6大洲66个国家的近5000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企业精英。

    此次会议主题为“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方向晨解释道,20世纪以来,伴随着技术工艺不断创新突破,化学工程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革命和绿色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需求,也给化工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方向晨介绍,为更好地满足需求,化工行业正在进入新的“蝶变”期,需要迎接和创造新的范式变革,这正是此次大会主题的要义所在。全球化工领域科学家、企业家等,将共同探讨化工未来发展方向。

    独行者疾,众行者远。不管未来往哪里走,都离不开全球大合作。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强调,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唯有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开放的国际合作为重要路径,促进知识共享、协同攻关,才能加速催生化工领域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化工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大会主席、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厚良表示,要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凝聚全球合力。他还呼吁,全球化工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突破技术瓶颈,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引领转型方向。

    马特斯等也在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广泛、更深入合作。“几十年来,德国化工行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中德已经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他说,比如德国巴斯夫公司每年对中国都有几十亿美元的投资。

    “越来越多的新项目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可持续化工生产、氢能技术等领域。相信两国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合作机会。”马特斯说。

    在方向晨看来,此次会议同样是推动中国化工行业拥抱前沿技术、实现范式变革的重要契机。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跻身世界化工大国行列,产值世界第一,占世界化工总产值超过40%。“我们在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方向晨说,但是在高纯化学品制造和检测等领域还有薄弱环节,要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恰恰需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加持。

    “我们期待通过会议加深对前沿技术的了解,加强我国化工领域产学研的深度协同,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晨表示。

    (科技日报北京7月14日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