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日前,一款获得发明专利的接触网磨损智能检测设备正式在京港地铁14号线应用。该设备集成多项前沿科技,可以对接触网磨损情况实现全覆盖连续检测,精度达到“毫米级”,并采取便捷式操作。它与行业通用的传统游标卡尺测量相比,效率提升1倍,精准度提升10倍。
“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已应用于京港地铁14号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接触网需要为列车持续稳定输送电能。列车运行时,受电弓与接触网持续摩擦,接触网磨损状况直接关系到供电稳定性与列车行车安全。因此,对接触网的“磨耗检测”尤为重要。
2022年2月,京港地铁与相关单位就接触网磨损情况检测,启动便携智能检测设备的创新研发设计,通过反复优化设备稳定性,持续对数据精度、检测效率进行精调。经过三年多的试点打磨、数千公里的数据积累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这一创新成果于今年7月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至此,该测量仪成功获得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双重授权。据悉,该设备近期已在京港地铁14号线正式投入常态化维保作业。
“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可通过高灵敏度光电传感器与激光成像技术,实时捕捉接触网宽度、高度、磨耗面积及偏磨角度等关键参数,测量误差仅±0.02毫米,较行业通用的传统游标卡尺测量,其精准度提升了10倍。此外,该设备可对接触网磨耗情况进行自动化全覆盖连续测量,每米采集超100个数据点,相比传统人工每250米仅选取5-7个点位检测,其数据密度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检测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与行业通用的传统游标卡尺测量相比,该款自主研发的接触网磨损智能检测设备精准度提升10倍。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轻便式接触线连续磨耗测量仪”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约11公斤,可沿接触网自主移动。工作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控制设备“前进”“后退”“停止”“测量”等作业,并可设定三种行走速度,单人即可完成操作。
以京港地铁14号线十里河至北工大西门区段为例,在夜间有限的作业时间内,以传统人工模式完成2.2公里的接触网检测及维护需要2天;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可在人工维护的基础上,辅以自动检测,相同区段仅需1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1倍。
地铁工程师正在对接触网磨损情况进行检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此外,测量仪内置里程定位轮,在维保作业前,工作人员可将检测里程、重点测量点等信息预录入设备,精准关联实际需求。检测中,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让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接触网“健康指数”。设备还内置智能算法,可分析磨耗速率,自动生成磨耗曲线、预警台账及寿命预测报告,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设备的应用,让传统“单点采集+数据统计+人工分析+专项维修”模式升级为“现场诊断+就地治理”一站式模式,是“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又一实践。
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设备已纳入京港地铁常态化检修体系,未来,京港地铁将联合相关机构不断完善设备性能。同时,持续开展车辆、信号、轨道等多个专业智能运维系统的课题及项目研发。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杨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