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天屎之路”烦恼,简单驱赶并非上策

内容摘要▲资料图:夜鹭正在休息。图/新华社据中国新闻网综合报道,近日,郑州闹市区的“天屎之路”引发热议。春夏时节,夜鹭在街区法桐树上筑巢繁殖,鸟粪随风飘落,行人、车辆频频“中招”。有人认为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象征,也有人抱怨生活受到了实际干扰,关于夜

联系电话:400-962-3929

▲资料图:夜鹭正在休息。图/新华社

据中国新闻网综合报道,近日,郑州闹市区的“天屎之路”引发热议。春夏时节,夜鹭在街区法桐树上筑巢繁殖,鸟粪随风飘落,行人、车辆频频“中招”。有人认为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象征,也有人抱怨生活受到了实际干扰,关于夜鹭的“留”与“迁”一时众说纷纭。

“天屎之路”一词颇似黑色幽默,却也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动物共处的深层矛盾。随着城市生态的逐步修复,当野生动物以“常住居民”身份进入闹市区,类似问题只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城市治理逻辑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保护动物栖息权与优化人居环境之间找到平衡,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必答题”。这场“不请自来”的生态回归,正在重塑城市文明的底层逻辑。

从“人类中心”到“共生共存”

传统城市治理的逻辑是以人类需求为核心的,动物被视为需要被驱逐或管理的“他者”。然而,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这一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动物不再仅仅是“资源”或“景观”,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权与人类的生活权同等重要。

这种伦理转向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全新要求。也即,城市治理理念需要从“控制自然”转向“适应自然”。

事实上,郑州城区夜鹭的聚居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迁徙路径与城市生态的交互结果。简单地驱赶或迁移夜鹭,不仅违背动物习性,还可能破坏其种群稳定性。与其试图改变动物行为,不如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为人类与动物的共存创造条件。

这就要求,相应的治理手段需要更加“精细化”。在夜鹭问题上,郑州市民采取的“撑遮雨棚”“随身带伞”等应对措施,实际上是对治理方式的民间补充。城市管理者其实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例如,在夜鹭繁殖期设置缓冲区,限制车辆停放;在鸟类活动频繁区域安装防护网,减少鸟粪对公共设施的损害;通过生态教育提升市民对野生动物的包容度等。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治理尤其是闹市区的治理目标,需要从“零和博弈”转向“多赢共生”。要明晰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双赢。

这方面,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为蝙蝠设计“生态廊道”,既保护了蝙蝠的栖息地,又避免了其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一些地方的“垂直森林”建筑也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很多国际经验表明,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消除矛盾,而是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建立可持续的冲突转化机制

考察国际上成功的治理案例,我们会发现,成功的城市人兽共生实践往往具备三个共性特征:尊重自然规律,避免其过度繁殖破坏生态平衡;建立弹性治理机制,从系统性视角解决问题;培育社会契约精神,形成自组织的共生秩序。

城市治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消除冲突,而是建立可持续的冲突转化机制。这种“顺势而为”的治理智慧,展现了对生态规律的深刻敬畏。

郑州夜鹭的“留”与“迁”之争,最终应导向“如何让共处更舒适”的解决方案。正如新加坡将城市定义为“花园中的城市”,其本质是承认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平等参与者。

“天屎之路”的争议不是单纯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话题,而是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与治理的课题。站在城市文明演进的维度看,这恰似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认知跃迁。

未来的城市不应是人类的专属城堡,而应是万物共生的生态共同体。当我们将鸟类粪便视作生态系统的代谢产物而非肮脏废物,当城市规划预留出“非人类居住区”,城市才能真正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毕竟,能容得下翅膀与爪印的城市,才配得上“文明”二字的分量。

撰稿 / 徐斌荣(自然保护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