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被称为“中国影都”,这里有影视基地、商业街区和花海。每到春天,来这里参观影视园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在离影都花海1公里处的地方,还有个很时尚的休闲农业园区,这里有尾菜转化驿站,可以将秸秆、蔬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近日,记者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专家参加怀柔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项目技术交流会发现,在京郊,秸秆综合利用呈现多元化发展,除了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尾菜堆肥处理利用等模式外,还有更具科技含量的纳米膜发酵技术。
位于怀柔区杨宋镇中农坤威农业园区的尾菜转化驿站。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农业基地成科普园,“烂菜叶”化泥护庄稼
一走进中农坤威农业园区,会让人以为这是个航天模型展览中心。大厅走廊两侧,摆放着各种航天设备的模型:太空车、航天服、空间站,以及长征系列火箭。每件模型都配有文字介绍,详细记录了该设备的功能、用途和发展历程。
中农坤威农业园区里的航天模型展示。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50岁出头的刘玉龙是园区负责人,他有着30多年经营农业园区的经验。他告诉记者,30年前的农业园区,主要是种植业,而现在的园区要攒聚人气、提高效益,得靠多种产业联动,比如农文旅相融合,让游客在采摘新鲜蔬果之余,还能进行旅游观光活动。他经过多年探索,将园区打造成了具有科普功能的农业生态园,如今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
“这里怎么还有个尾菜转化驿站?”4月11日,有200多个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来参观园区。有些眼尖的游客,看到园区内有个大棚里堆积了一长溜儿的东西,上面覆盖着一层篷布,几乎堆满了整个大棚。大棚门口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尾菜转化驿站”。
刘玉龙向大家介绍,篷布下面的东西是让农民头疼的蔬菜尾菜,俗称“烂菜叶子”,而园区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沤肥,就可以变废为宝。但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讲究很多操作细节,比如,工作人员在蔬菜采割、加工、销售等环节,应对尾菜进行分类收集,避免与其他垃圾混合,否则会影响发酵质量。
“另外,我们设立专门的蔬菜尾菜收集和存放区域,也就是‘尾菜转化驿站’,一方面可以确保尾菜收集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减少尾菜臭味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控制好堆肥的湿度、温度、通气量等参数,促进尾菜的快速腐解,让烂菜叶化成春泥护庄稼。”刘玉龙说。
秸秆还田的麦田,创下30年单产纪录
4月11日下午,在怀柔区桥梓镇平义分村,移动式喷灌机在上千亩麦田里工作。经过水洗后的麦叶绿光闪耀,和蓝色的柏油路、远处的燕山山脉,交相辉映。据麦田负责人乔先生介绍,前些日子,北京出现“倒春寒”,很多小麦生长受到影响,叶子明显发黄。最近这些天,他就组织工人忙着浇地,浇地的水里面含有水溶肥,这样能起到旺苗作用。
怀柔区桥梓镇平义分村的千亩麦田。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这两年,这里的麦子,长势越来越喜人。”乔先生说,七八年前在平义分村种小麦的时候,亩产也就七八百斤,而2024年麦收,这里的麦田亩均产量都在1000多斤。在示范田地块,更是达到了1300多斤。
据媒体报道,2024年6月18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携手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及桥梓镇政府,共同见证了怀柔区桥梓镇平义分村小麦示范田的高产。当日,专家们对这片占地160亩的小麦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经专家测产现场实收面积21.4亩,实收籽粒鲜重15060.0公斤,现场测定含水率平均为16.72%,去除杂质0.1%,按13%水分折合亩产为672.63公斤,创造了怀柔区近30年来小麦单产新纪录。
“粮食高产,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种子要好、肥料要好、土壤肥力要好、田间管理要好。”乔先生向记者介绍,这些麦田,每年会“消化”掉几百吨玉米和小麦的秸秆,也就是说,地里的秸秆在收获的时候都被直接粉碎还田了,这样能增加土壤肥力。
他说,为了让秸秆更好地在土壤里腐解,他会对秸秆进行两次粉碎,再均匀地抛撒到田间,“从秸秆收割、粉碎再到抛撒还田,全都由机器解决,耗费不了多少人力。现在种地,只要善于运用机器,真是省事多了。”
纳米膜发酵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在位于桥梓镇的达明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有一处约4米宽、1.7米高的“土堆”,上方由绿膜覆盖,里面是正在发酵的秸秆、蔬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一位专家介绍,这是采用纳米膜的膜堆肥技术模式,该模式将农业废弃物混配,采用高效发酵菌种,通过覆膜发酵及物联网智能控制,进行快速好氧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并就地还田。
怀柔区桥梓镇达明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农业废弃物处理点,使用了秸秆肥料化纳米膜发酵技术。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在现场,有一个一米多高的控制柜。专家介绍,该控制柜和发酵区的传感器、执行装备等相连,控制柜配备无线通信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远程实时监测农业废弃物发酵进程,并进行参数调控,“即使人站在发酵区旁边,都闻不到发酵的气味,这就是纳米膜材料的优势,它覆盖在发酵堆上,能形成防水、透气、防发酵气体外泄的密闭环境,这样既环保,又能减少发酵物料的养分流失。”
合作社负责人王志明告诉记者,相比于传统的露天沤肥方式,这种纳米膜发酵技术更加环保,而且效率更高,二十天左右就能完成发酵过程。他认为,该模式比较适合生产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农业废弃物产生量比较大,可以制作出更多肥料;另外,合作社机械设备种类齐全,从运输、粉碎到发酵的各环节都可以由合作社自己解决,无需再花钱租用设备。
据怀柔区农业农村局介绍,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建设项目,怀柔区已建立起秸秆收、储、运、用紧密联系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形成全区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覆盖全面的多元化处理模式,实现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域全量利用。2024年,怀柔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7%。
怀柔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离不开科研机构的助力。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态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团队的支持下,已先后为怀柔区开展农作物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秸秆还田效果监测与评价、尾菜产生系数测算及资源台账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为京郊生态画卷增绿添彩。
“怀柔区是首都北部生态涵养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持续完善利用机制,建立资源利用台账,总结推广典型技术模式,扶持壮大一批市场化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农业环境领域的科研院所,近年来我们在秸秆尾菜资源台账构建、技术模式总结、监测评价等方面积极为怀柔区提供支持,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专家介绍说。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