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涵 本报记者 王 春
日前,在上海浦东新区纳贤路的科海大楼内,由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主办的“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已连续举办四期。聚焦核能技术、量子计算、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在这里各抒己见,为未来技术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献计献策,探索硬科技高质量孵化之路。这仅仅是上海这座国际科创中心不断涌动的硬科技孵化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前沿技术接连转化
对标国际顶尖孵化器,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以“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新模式,为硬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未来技术的孵化培育提供“硬核支持”。
成立不到两年的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已在张江科学城落地了七八个硬科技项目。来自华科冷芯(上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的无槽液体—电磁耦合悬浮微型泵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该微型泵可在每分钟超过20000转的转速下,实现对旋转部件全自由度全工况的悬浮调控,帮助现有液冷系统提升散热性能和可靠性,从而满足当前AI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对液冷系统的需求。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水区’,孵化器要有超前的识别能力。”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记者,在对该项目深度孵化的两三年前,他们就已与项目团队多次深度交流,明确了相关技术的优势及市场前景。双方签订深度孵化协议后,孵化器积极协助该公司建立生产线、明确产品定位及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助力其获得天使轮融资。
除了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之外,围绕生物医药领域,飞镖创新研发中心打造了基于多组学研究、类器官(芯片)研究和合成生物学等创新平台的“前沿技术转化与培育中心”,并通过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为创新项目提供研发服务和项目组装管理。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负责人朱鹏程说:“我们目前正与跨国药企在研发、孵化、投资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帮助创新企业拓展海外合作。”
此外,依托全球孵化网络,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让创新技术即使身在国内,也能获得国际关注。其孵化和投资的企业上海夏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利用AI技术识别小鸡性别的产品,在英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打开了市场。“帮助技术打通应用场景,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孵化的重要一环。”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董事长韩威说。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自2023年6月《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发布以来,围绕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前沿赛道,上海已陆续建成12家高质量孵化器。
围绕12家高质量孵化器,上海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在浦东新区,以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复星新禾3家高质量孵化器为示范引领,30家优质科创载体形成“创新药械”孵化集群。该集群企业携手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以及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共同点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核爆点”,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余家。
在徐汇区,模速空间所在的西岸滨江,与拥有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和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两家高质量孵化器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已形成科创“双核动力”。国际顶级机构以及科技产业巨头纷纷入驻,为产业发展提供从上游算力支持、语料供给到下游垂直行业应用等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持。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徐汇区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到885亿元。
同时,闵行区则依托“大零号湾”高校院所强大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围绕高端装备等领域谋划建设若干高质量孵化器,联动大学科技园等加速前沿颠覆性技术与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储备项目330余个,其中超前孵化40多项。
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5亿元……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不断涌现,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快速成长,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国内孵化器历经三十余载发展,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迫在眉睫,更需具备变革的勇气与决心。在“筑高原、起高峰”的孵化之路上,上海高质量孵化器集聚人才、平台、资金等方面的要素,助推上海科创“核爆点”的持续爆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