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蚁为何放弃繁殖养育同类 科学家揭开蚂蚁亿年演化之谜

内容摘要快科技7月26日消息,在蚂蚁社会中,工蚁放弃自身繁殖权、全心照料蚁后和同类后代的行为,一直是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和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这一奇特社会行为背后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发现,蚂蚁从独

联系电话:400-962-3929

快科技7月26日消息,在蚂蚁社会中,工蚁放弃自身繁殖权、全心照料蚁后和同类后代的行为,一直是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和演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这一奇特社会行为背后的基因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蚂蚁从独居昆虫演化出复杂社会性的关键,在于基因组中970个稳定存在的基因簇。这些基因簇形成精密调控网络,在工蚁和蚁后间呈现差异化表达。

例如,两个相邻的卵黄原蛋白基因在蚁后发育中高表达,而在工蚁体内表达量显著降低,这种基因表达差异直接塑造了生殖分工模式。

工蚁为何放弃繁殖养育同类 科学家揭开蚂蚁亿年演化之谜
蚂蚁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重要社会性状自然选择热点

调控网络中的信号通路扮演着核心角色。保幼激素、胰岛素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受到强烈自然选择,通过协同调控个体发育进程,决定蚂蚁的品级分化。其中MAPK通路能抑制工蚁生殖器官发育,使其丧失繁殖能力,转而发展出觅食、筑巢等劳动技能。

从演化视角看,正蚁类的爆发式发展印证了这种分工的优势。这类蚂蚁占现存物种的90%以上,其工蚁生殖器官退化更彻底,蚁后与工蚁体型差异显著,巢穴规模更大。

基因分析显示,正蚁类中参与生殖力、脂质代谢和大脑发育的基因受到正向选择,通过强化社会协作提升了群体生存效率。

这种 旧基因新功能 的演化策略极具智慧。工蚁放弃繁殖并非被动行为,而是基因调控下的适应性演化:通过牺牲个体繁殖权,换取整个蚁群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存优势。群体中大量工蚁专注劳动,能更高效地获取食物、防御外敌,反而提升了同类基因传递的整体概率。

这一发现为理解社会性生物的协作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展现了自然选择塑造复杂社会结构的神奇力量。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5.030

工蚁为何放弃繁殖养育同类 科学家揭开蚂蚁亿年演化之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