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取消绩点”看大学理想

内容摘要教育评价是根“指挥棒”,小者关乎学生学业等级、教师绩效水平,大者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强国成败。近日,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学生起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改用百分制或等级制且不设成绩优秀率指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长期以来,绩点如同悬在大学生头顶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教育评价是根“指挥棒”,小者关乎学生学业等级、教师绩效水平,大者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强国成败。近日,北京大学宣布自2025级学生起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改用百分制或等级制且不设成绩优秀率指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长期以来,绩点如同悬在大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与保研、出国、就业等人生关键节点深度绑定,给学生的学习路径选择框定了无形的“坐标系”。为了零点零几分的差距,部分学生陷入“刷绩点”的循环;为规避“低分风险”,不少人放弃兴趣浓厚但给分严格的课程,转而选择给分宽松的“水课”。这种非理性竞争,消磨着学生对学术探索的热情,也有违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初心。

大学本应是年轻人开拓知识视野,从容探索人生可能,寻觅值得毕生投注的志业的地方。这需要大学给予试错的空间与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按兴趣组合课程,鼓励跨学科探索,在大胆试错中确定真正的“心之所向”。当学习由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所驱动,那种专注与投入,才能够为创新创造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近年来,包括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已在评价体系改革上持续探索,试图弱化“唯绩点论”对学生的束缚。此次北大取消绩点并配套设立跨学科“容错机制”,无疑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若等级制仍与升学就业硬挂钩,虽能缓解“零点零几分差”的内耗,却可能陷入“换汤不换药”的窠臼。这提醒我们,取消绩点仅是改革的起点,构建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评价体系,仍需探索更为深入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让大学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破局也应“双管齐下”:既要帮助学生挣脱分数焦虑的枷锁,也要为教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桎梏。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同样面临评价体系的重重压力,科研指标的量化考核常使他们在教学投入上“有心无力”。只有让教学投入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价值彰显,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这意味着教师评价体系也要多元化。当然,也要警惕教学评奖等异化为新的KPI,防止课堂沦为表演式“竞技场”。

上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位校长的孟宪承曾提出“大学三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智慧的创获,意味着大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孕育创新思想、催生创造活力的“孵化器”。品性的陶熔,意味着大学也是涵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家园,正如孟宪承引用哲学家怀特海的观点:“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要求大学超越象牙塔,在回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中推动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少一些功利化的内卷内耗,多一些潜心问学的从容舒展;少一些标准化的量化捆绑,多一些对个性成长的尊重包容。以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校准“育人指挥棒”的方向,我们才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大学理想的温度与力量。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