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不叫座 银行权益类理财待逆转

内容摘要今年以来,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存续的、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超九成取得正收益。然而,权益类理财产品却“叫好不叫座”。上半年固收类产品仍以97.20%的占比,居主导地位;而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

联系电话:400-962-3929

今年以来,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存续的、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超九成取得正收益。然而,权益类理财产品却“叫好不叫座”。上半年固收类产品仍以97.20%的占比,居主导地位;而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仅70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超九成获得正收益

近日,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市场上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存续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共46只,其中43只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正,占比高达九成;在这43只盈利产品中,17只收益率突破10%,占比39.53%。

就管理机构看,17只高收益产品呈现集中化特征:华夏理财管理数量居首,达5只;光大理财紧随其后,有4只;宁银理财与招银理财各有3只产品入围;信银理财有2只产品上榜。其中,华夏理财旗下“天工日开6号(微盘成长低波指数)”表现尤为突出,以30.51%的年内收益率位居榜首。另外,光大理财“阳光红基础设施公募REITs优选1号”,收益率也超10%。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随着基本面触底回升的迹象逐步明确,今年我国权益市场表现亮眼。前7个月,上证指数上涨4.89%,对权益类理财的表现形成较强支撑。当前债券利率已处于低位,投资债券的产品收益或持续下行,预计未来股票相对收益有望持续优于债券,权益类理财的认可度也有望提升。

固收类规模挑大梁

7月25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0%;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仅70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就已披露半年报的机构实践看,这一结构得到充分印证。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华夏理财、苏银理财、恒丰理财、青银理财6家理财公司存续固收类产品占比均超99%。

就募集资金看,浦银理财上半年2.39万亿元募集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固定收益类产品;华夏理财新发产品募集近1.44万亿元,固收类占比99.99%,仅2只权益类产品募集1.59亿元;苏银理财虽发行1只混合类产品,但募集金额仅8.27亿元,而固收类产品募集规模是混合类产品的千倍之多。

“叫好不叫座”待逆转

一面是投资者惊呼上半年权益类产品收益率表现亮眼,一面却仍“用脚投票”重仓固收类产品。对于权益类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有市场人士分析,其一,投研能力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创新步伐相对滞后;其二,尽管市场行情提供了窗口,但理财子公司产品升级还需考虑现有客群的风险偏好及拓展新客户的难度。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银行理财以“固收主导”为特征,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机构客群多以中低风险为偏好,另一方面银行在中低风险财富增值类产品方面确实更有优势,而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则面临基金、券商等更为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尽管当前权益类产品数量有限,但业内对其未来发展普遍持乐观预期。明明表示,在国内低利率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宏观背景的双重作用下,国内投资者对债券类资产的偏好将随其收益中枢下降而减弱,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

“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将提高。”中信建投的研报认为。

据经济参考报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