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卫星和地震是如何联系上的?张衡一号02星告诉你答案

内容摘要今天(14日)15时5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地球物理场空间观测领域探测能力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张衡一号”02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

联系电话:400-962-3929

今天(14日)15时5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在地球物理场空间观测领域探测能力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

“张衡一号”02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业务卫星,由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设计寿命6年,携带包括电场探测仪等在内的9种科学探测设备,主要用于对全球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中性大气层等地球物理场范畴的相关参数开展准实时监测。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彭伟:它一个是要探测咱们地球的整个的电磁波和电磁场,因为这是影响到地球的一些地壳活动和电磁的规律。第二个它要探测咱们的地球的电离层和咱们中性大气层的结构,也是主要服务于我们一些极端天气。

据介绍,“张衡一号”02星是在“张衡一号”01星的基础上升级研制的,“张衡一号”01星是一颗科研星,验证相关技术是它的主要任务,而“张衡一号”02星是一颗业务卫星,在01星的能力基础上,它将会更多地投入实际业务应用中。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彭伟:业务星(“张衡一号”02星)相对于科研星(“张衡一号”01星),状态大部分继承,相对一样,但是这颗星它加了一个比较不同的载荷,叫电离层的光学计,这个载荷主要能把咱们电离层和中性大气结构的一些参数测得更准,我们现在预计能提高一个数量级。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地震学先驱,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张衡一号”系列卫星以“张衡”命名,也象征着中国地震监测技术的延续与创新。天上的卫星和地震是怎么联系上的?

地震形成的过程中,地壳岩石的摩擦破裂会释放电磁波,同时地壳运动切割地球磁力线,导致局部电磁场畸变。“张衡一号”系列卫星携带的探测设备可以精确捕捉这类电磁波,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其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关联规律,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彭伟:地壳的运动,它是跟咱们地球的电磁波是紧密相关的,之间有内在的规律联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从地球本质上一些电磁波的影响变化、电磁场的一些波动,精准地反映地震的一些具体的情况。

据介绍,“张衡一号”系列卫星的天基观测数据可以和地面监测系统形成互补,通过多学科协同观测,提升我国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天-空-地”立体监测能力。随着“张衡一号”02星的发射入轨,两颗卫星将在轨组网,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场的探测效率。

据了解,“张衡一号”02星由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合作研制,两国通过联合研制、数据共享等合作,共同提升地震电磁前兆监测水平,服务两国及全球防灾减灾需求。

在中意两国的分工上,中方主要负责卫星的抓总研制、发射以及测运控,意方主要负责牵头卫星上的电场探测仪和高能粒子探测仪的研制,中意双方在载荷研制、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度合作。

据介绍,中意两国的航天合作历史渊源悠久,早在1991年,中国和意大利就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与研究宇宙空间合作的政府间协定。2013年,中意签署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意大利空间局,关于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8年,中意合作研制的“张衡一号”01星成功发射。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200份航天合作协议,涵盖了对地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卫星研制等多个领域。

(原标题:“张衡一号”02星成功发射 天上的卫星和地震是如何联系上的?)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