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鑫
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这个听起来有些“小众”的节日,实际上有23年历史了。它由耳鼻喉科医生和语言病理学家发起,于2002 年被美国耳鼻咽喉科 - 头颈外科学会正式命名。设立的目的是宣传嗓音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嗓音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嗓音疾病的重视。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因为声音异常,孩子心理上常常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也可能会被异样对待,如不及时干预,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自信心受损、社交退缩等心理创伤,这种影响甚至会延续到成年。
你听懂了孩子的“嘶喊”吗?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沉默不语,跟家长无话可说;有的孩子则将“声嘶力竭”演化为交流常态。从心理学角度,“呼喊”好过沉默,孩子在尝试用言语沟通与家长建立联系。
那么,孩子为什么通过“嘶喊”的方式表达?也许是曾经平和地与家长交流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家长非但不与孩子共情,还怒斥孩子或者只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听见”“听进去”孩子的话。这时,深深的委屈和焦躁就会充盈孩子的心头。他们通过提高音量,期望用更大的声音让家长听见、听懂。
其实,所有的呼喊都是孩子的呼救,是对尊重和理解的渴求。
所以,当孩子情绪暴躁时,家长首先应表现出倾听者的态度,蹲下身来和孩子平视,用平静温和的语气说:“你是不是有什么想要跟我说?”同时,耐心等待其张口。
接下来,无论孩子说什么、怎么说,家长都要不急不躁。如果孩子惯用喊叫,家长更要用低声平和的语气缓和紧张情绪,在温言细语中让孩子平和下来,直到双方能真正沟通。
此外,家长还要练就“读心术”,与孩子共情,敏锐察觉到他言语中的情愫和本意,帮助孩子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共鸣。当孩子“被听见”的效果实现了,自然无需再提高音量。
有时候,家长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影响,在家庭环境中惯用喊叫的方式交流,孩子也会在无形中模仿,从而增加嗓音障碍的风险。所以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适中的音量和语速进行交流。
学艺术,嗓音指导有必要
嗓音门诊中,前来就诊的孩子有不少是学习声乐、戏曲、播音主持的,这些艺术形式都需要健康清亮的嗓音作为基础。
然而,在学习这些艺术门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因为嗓音嘶哑无法满足艺术表现的用嗓需求,尤其在变声期来临之时,前来就诊的孩子就更多。
出现嗓音问题,进行专业的嗓音康复指导是必要的。在学习戏曲过程中,通常专业教师早期会结合孩子的喜好及其本身的音色特征给孩子匹配行当,孩子在变声期可以多练习武生,侧重身段练习,控制唱的时间,练声时尽量选择在舒适的音域范围内进行。如有需要,在变声期结束后,家长可带孩子做一次嗓音评估,基于彼时的音色特征,匹配相应角色。
在学习播音主持过程中,处于变声期的孩子应在科学发声方式指导下,尽量选择在相对稳定的中音区范围内进行练习。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孩子可在变声期后,即音质和机能稳定之后,再进一步学习。
青春期变声别忽视
此外,青春期嗓音异常者也占嗓音门诊患者的一部分。
有的男生刚刚进入变声期就出现了嗓音异常情况,这一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比较快。此时发声方式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生理结构变化,导致声带张力差、闭合不好,发声时觉得发假声比较省力,发真声反而吃力,因此出现了功能性嗓音异常,表现为音高、音强高低强弱起伏不定,真假声混合交叉使用,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声音。排除器质性嗓音疾病后,通常这种情况通过有效的嗓音功能训练,增加声带拉伸力量,能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
还有的男生在变声期后,声音还保留了变声期前的特征,嗓音表现为声音小、音色单薄、音调高等,这类也称为男声女调。这种则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嗓音发声训练,通过腹式呼吸、硬起声及向下滑音等方式促进声门闭合,找到与其性别相对应的音色特征,逐步恢复男性嗓音正常基频水平。
有的女生在青春期到来时,基频变得很低,听起来具有男生的音色,表现为声音低沉,这种称为女声男调。若出现这种情况,可先到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进行激素水平检查,查看是否存在高雄激素血症的情况。若查出异常,要先到内分泌科进行治疗,直到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嗓音行为学干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嗓音出现上述问题,并不是孩子主观刻意的结果,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均要理性看待,宽容接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的康复环境,让孩子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早日恢复健康的嗓音状态。
(作者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研究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