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毫米”较劲的硬仗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雍 黎  通讯员 彭 英    近段时间,国产大飞机C919新航线不断开通,越来越多人搭乘C919。你可知道飞翔在万米高空上的大飞机“眼眶”——舷窗的铝合金窗框蕴含着怎样的制造秘密?    近日,记者从中铝集团西南铝业(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记者 雍 黎  通讯员 彭 英

    近段时间,国产大飞机C919新航线不断开通,越来越多人搭乘C919。你可知道飞翔在万米高空上的大飞机“眼眶”——舷窗的铝合金窗框蕴含着怎样的制造秘密?

    近日,记者从中铝集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铝西南铝”)获悉,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突破锻件性能、应力腐蚀性能方面的两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C919舷窗铝合金窗框国产化,并于近期通过商飞认证。

    看似简单的窗框,实际上科技含量不低。C919机头窗框和旅客观察窗所用的铝合金装上飞机后,要和机身、玻璃严丝合缝,并能在上万米高空承受高速飞行带来的压力。这对窗框尺寸精度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偏差不能超过0.2毫米。此外,为了让大飞机更经济环保,使用先进材料助力大飞机“瘦身”,成为业界不断追求的目标。

    面对C919对材料极致轻量化与安全可靠性的双重考验,中铝西南铝研发团队展开了一场与毫米较劲的硬仗。机头窗框是飞机铝合金制造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团队创新采用新型铝合金材料,在两年多时间里进行了上万次试验。团队通过微观组织分析与工艺参数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突破锻件性能、应力腐蚀性能方面的两项关键核心技术,使国产铝材在韧性和抗应力腐蚀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每扇舷窗都要承受8倍于大气压的极限考验,这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扛住200公斤冲击力。”中铝西南铝C919旅客观察窗项目负责人陈丽芳介绍,团队通过数字化仿真与微观组织调控,在0.01毫米的精度范围内雕琢材料晶体结构,确保在万米高空极端环境下,窗框仍能保持稳定性。同时,在攻关过程中,团队从粗加工向近零件加工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了我国铝加工行业精密加工技术的一大跨越。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铝西南铝创造了多个第一:成为国内首家通过适航认证的航空铝材供应商,首次实现民用飞机锻件国产化,首次批量交付7050铝合金板材、锻件并实现自主可控。目前,中铝西南铝已为C919大飞机提供了各类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上千件,相关材料应用于C919起落架的轮毂、机翼、机身等关键部件。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