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这家企业实践探索给出解决方案

内容摘要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 (张文晖)今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在核工业领域,中核集团提出四大“硬核”技术。“过去铀矿开采‘动土伤山’,如今我们让矿山‘呼吸’起来。”中核集团首席科

联系电话:400-962-3929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 (张文晖)今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在核工业领域,中核集团提出四大“硬核”技术。

  “过去铀矿开采‘动土伤山’,如今我们让矿山‘呼吸’起来。”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介绍,“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首创“双工艺并行”的绿色地浸采铀技术体系,采用原地开采创新模式,运用精准化学萃取技术,将传统“开山掘地”的铀矿开采转变为温和“液态循环”,实现生产过程零矿渣排放、零地表扰动,矿区植被完好率保持100%,推动中国天然铀产业迈向绿色低碳新纪元。他还透露,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的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今年下半年将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

  “曾经国外商业管制清单上的技术,我们已经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技术实力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核动力院“超碳一号”总设计师黄彦平表示,全球首个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发电示范工程由中核集团牵头建设,该技术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发电效率提升五个点以上,系统体积缩小50%,在工业余热回收、储能发电等领域潜力巨大,为中国能源结构优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中核集团河南新华五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彦博介绍,作为中核集团首座投运的“绿色充电宝”,河南新华五岳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每年可消纳清洁电能8.57亿度,相当于减少29.1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提升电网调节能力。项目建设中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与智能运维系统,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样板,并通过“生态补偿+就业帮扶”模式,带动地方就业超2000人次,完成周边生态修复面积超500亩,实现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

 
举报 收藏 打赏
今日推荐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